这是一个数字经济风云激荡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数字经济奇迹迭出的时代。
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9.6%,增速位居世界第一。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不负时代期望,抢抓机遇勠力前行。2018年8月,以“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迄今已举办三届。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届发来贺信,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智博会的召开为契机,重庆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作为战略选择,一手抓数字产业化,一手抓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成为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强大动能。如今,重庆数字经济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GDP比重达到24%,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政府治理等位居全国前列。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关键时期,2021智博会大幕盛大开启。
让我们敞开胸怀,携起手来,把握机遇,共赴数字经济美好未来。
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革命
“智造重镇”轮廓初显
在汽摩等传统制造业,想把产品合格率提高0.1个百分点,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在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101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产品合格率直接提高了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作业自动化率增长10倍,人均产出效率提升2.2倍,自动纠错防错能力提高11倍。
随后,宗申动力将智能化改造团队独立出来,成立了忽米网。目前,这个脱胎于传统制造业的智能产业新公司,订单金额已超过20亿元,成为了中西部首个国家级“双跨”(跨行业跨区域)平台。
宗申动力和忽米网的故事,折射出这样一个事实:围绕打造“智造重镇”,重庆正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智能产业。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革命。
有权威数据为证——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方面,三年来,重庆推动实施348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05个智能工厂、574个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4.3%,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9%,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39.5%,单位生产能耗平均降低18.3%。
有鲜活的企业案例为证——
作为重庆汽车产业代表的长安汽车,多款智能化车型上市并成为“爆款”产品,今年前7个月产量同比增长32.14%,销量增长38.44%;
依托于国内首个脱胎于汽车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吉利Geega,重庆广域铭岛将300多台独立控制器汇总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将车间焊接误差率从8‰降至3‰。
有新生的力量为证——
重庆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用协同发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构建。以2020年为例,重庆“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3.9%,“屏”增长35%,“器”增长97%,“核”增长12.2%,“网”增长16.5%。
智能产业培育方面,全市数字经济企业达1.85万家,重点平台企业增至351家。“十三五”期间,重庆智能产业增长12.8%,今年上半年增幅更是高达21.6%。
“智造重镇”,还有更广阔的外延。例如,重庆以构建设施装备、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等智慧农业“三大体系”为主要路径,促进数字经济和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智造重镇”为目标,一次产业经济的自我“刷新”和全面升级,是如何发生的?
谋定而后动。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数字经济发展。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市长唐良智要求,“把数字经济发展共识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重庆先后出台《重庆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并成立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发展领导小组,通过顶层设计,为“智造重镇”谋篇布局。
为夯实“智造”根基,重庆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祭出大手笔——成为全国首批5G规模组网试点城市,累计建成5.3万个5G基站,并构建5G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基础设施,标识注册量和累计解析量同比增长位列全国第一;承接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建立了10个核心大数据运营商在内的服务体系及20个大型云平台,算力水平西部领先。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重庆在智能产业领域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1家,有研发机构企业1500家左右。中国信通院西部分院等一批高端研发检测载体先后落户。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中国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建成投用。
此外,重庆还以“智造重镇”建设为契机,广泛聚集创新资源。目前,重庆已累计引进101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分院分所;集聚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97家;相继建成两江软件园、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软件园、重庆高新软件园等一批重点特色软件产业园区;实施“英才计划”等人才专项,引进紧缺急需人才1.71万名,全市R&D人员达到16.07万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
三年来,重庆先后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庆智能产业产值从2018年的464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500亿元,预计到2022年,这一数值将突破1万亿元规模。
一场从“治理”到“智理”的变革
“智慧名城”渐行渐近
出门办事忘带身份证,回家拿?没这个必要。
7月15日,在渝中区移动营业厅,忘带身份证的市民王永强,在营业员的提示下,掏出手机下载“渝快办”,用上面的身份证“网证”顺利办好了宽带移机业务。
建设“智慧名城”,变城市“治理”为“智理”,类似的案例,在重庆频频上演——
今年4月的一天夜里,在两江新区人和街道,交巡警支队民警刘卿通过智慧交通系统找到最佳路径,帮助一对年轻夫妇仅花几分钟,就把突然发病的孩子送到了礼嘉儿童医院。
去年端午节,铜梁区巴川街道正街社区网格员陈柱,解决了一起独居老人家天然气泄漏的隐患。从发现漏气点,到通知天然气公司排险,铜梁区打造的集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联动联调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中心”帮了大忙。
前不久,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内部测试中,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成功狙击了一次“信贷欺诈”行为。该公司进行了逾千次测试,运用声纹智能识别验明客户真身的准确率已达到97%。
在朝天门广场、解放碑步行街、洪崖洞等旅游打卡地,游客只需跟着“智能导视牌”走,就可以吃游购娱一网打尽。
在江北区,垃圾箱满了、井盖丢了、马路积水了……街头巷尾的市政设施智能设备可自动抓拍,并交由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发出指令,问题立即得到处理。
大数据智能化还被用来防控疫情——
去年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座城市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展开科技战“疫”:由市委政法委、市大数据发展局组织研发的“疫情排查”信息系统,使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效率更高,极大提高排查效率;使用“渝康码”,市民可在线自查、申报健康状况,作为健康通行的凭证;通过登录“掌上云医院”,市民可享受“新冠肺炎免费问诊”服务。
大数据智能化也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长江禁渔”行动中,联合执法组用智能无人机溯江巡飞,什么人驾车到了江边、哪些人带着工具进入视野,画面实时传输到执法人员手机上,非捕者无处遁形;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依托重庆市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对1.1万余处地灾隐患点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传输信息化、分析预警智能化,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信息化支撑;防汛部门通过无人机、智能监控设备、智慧气象等“四天”系统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抗洪指挥擦亮“眼睛”,提升了抵御灾害、防控风险的能力。
大数据智能化正一点一滴渗入重庆城市肌理,甚至成为城市烟火味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让城市变得更开放、更聪明、更宜居,也给人们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这一切,与重庆在“智慧名城”建设方面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关——
全面推行实施“云长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云长”,6位市领导任“系统云长”,110名区县政府、市级部门一把手为单位“云长”,全面压实“管云管数管用”责任,打破部门数据壁垒,让所有单位的信息、数据汇集“云端”,让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应用示范快速推进。截至目前,“渝快办”办理事项达1875项,用户突破2100万人;“渝快政”在38个单位试点应用,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排名进入前10;“渝快融”用户超26万,为中小微企业融资371亿元;“渝康码”上线疫苗接种、行程信息等10余项功能,用户达3449万人,访问量27.2亿次。
积极构建“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云”方面,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达99%,位居全国前三;“联”方面,建成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数”方面,建成“国家—市—区县”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政务数据共享达9261类,位居全国前列;“算”方面,智慧城市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上线运行,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平台建成投用;“用”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加速打造“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重点打造应急管理、智慧消防、村社法律服务等基层治理应用场景,以及智慧停车、明厨亮灶、智慧交通等民生领域应用场景,让智慧城市更有温度。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30个5G融合典型应用场景,在工信部评选活动中,荣获“2019年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典型地区实践”;清华大学《2020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显示,重庆数字政府治理效果全国排名第五;2020年国家信息中心和国际数据集团主办的“亚太智慧城市评选”颁奖典礼上,重庆收获“2020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
一场影响深远的盛会
内陆开放高地加速迈向国际化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首届智博会,160个机器人集体起舞,为开幕式暖场热身,让各国嘉宾深切感受到:智能时代,未来已来。
第二届智博会,新加坡、英国、意大利担当主宾国,与与会嘉宾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第三届智博会,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端之约”,冲破疫情封锁,消除时空限制,让四海八方的嘉宾一同“屏对屏”交流。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要继续高标准办好智博会,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三届智博会,不仅为重庆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打开一扇“窗”,还为重庆开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推开了一道“门”,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大潮中,激起阵阵“涟漪”——
三届智博会,来渝参会的重要嘉宾累计近3000人,他们中有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也有国内外知名院士,还有知名企业负责人。
他们为何而来?为洞悉数字经济的未来而来。
“智能化时代要设计拥有新用途的定制化材料”、“智能化让经济发展更加有效”、“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最具潜力应用领域”……智博会上,嘉宾们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传递出的真知灼见和技术经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深远影响,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
三届智博会,前来参会参展的国内外企业累计达到3000多家,他们中有世界500强企业、有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有在成熟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还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独角兽公司”。
他们为何未来?为抢抓数字经济的机遇而来。
IBM与西部(重庆)科学城牵手,在渝打造新型基础技术创新赋能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渝打造“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腾讯公司深耕两江新区,一口气布局腾讯云(重庆)工业互联网基地、腾讯云与智慧产业(重庆)研发中心、腾讯云(西南)数字经济人才创新中心等多个项目……三届智博会,共签约项目1287个,总金额17451亿元。前来参展的国内外企业在这里寻觅商机,共创智能时代,共享智能成果。
三届智博会,新加坡、荷兰、以色列、乌拉圭、韩国、老挝等国家积极参与,参加智博会的国家累计达数十个。
他们为何而来?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而来。
新加坡从最开始的主宾国,到如今的联合主办方;乌拉圭在重庆设总领事馆;德国、日本、老挝等国家和地区与重庆共同发布《智能生活·创新未来友城合作倡议书》……智博会上,重庆不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架起了信息沟通、携手合作的桥梁,还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以及经贸、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
受益于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重庆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守望相助,共同抗疫——先是在市场医疗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为重庆筹集5.35万只医用口罩,后有重庆向上述上合组织成员国捐赠近15吨抗疫物资。
智博会,这一重庆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盛会,已然成为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快速通道;已然成为助推重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价值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重庆加快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广阔平台。
去年,重庆在《GN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排名中进入前十强,再次入围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在《自然》杂志全球科研指数中的排名从2018年的第98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79位。
今天,2021智博会拉开大幕,又一场“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的盛会隆重开启。31个国家和地区的610余家企业,133位包括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世界知名科学奖获奖科学家、国际知名学者在内的重要嘉宾,将共同“烹饪”一场美味的思想盛宴。与往届相比,本届智博会更加突出工业互联网主题、更加突出开放办会理念、更加突出场景化展示、更加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更加强调科学严谨防控疫情。
交流达成共识,合作促进共赢。让我们一起,共同展望智能产业未来,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一起行千里、致广大!
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吴刚 夏元
原标题:智能时代的重庆新动能——写在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召开之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