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13岁少年买摩托车 父母要求车行退款 法院判了
10-21 07:32:29 来源:南川法院微信公众号

近日

南川法院审理一起因未成年人购买摩托车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法院认为未成年人张某浩的购买行为没有得到其父母(法定代理人)的追认,购车合同并未生效,经调解,张某浩将车辆退还给商家,商家退还购车款。

案件详情

今年4月16日,13岁的张某浩通过微信与喻某简单交流后,当日便在喻某开设的“摩托之家”购买一辆摩托车,张某浩通过微信支付车款1000元,并将车开走。4月19日,张某浩骑车时被父亲张某模看见,担心买车一事被父亲发现,便让其朋友将车开走。几日后,张某浩将摩托车送回喻某店内进行维修并支付了35元维修费。

5月1日,张某模前往喻某开设的摩托之家,要求退还张某浩购买的摩托车支付的1000元,喻某则要求张某模承担车辆损坏的费用,双方由此发生纠纷,纠纷经派出所调解未果。5月10日,张某浩的母亲到店与喻某协商退车一事,双方约定由张某浩退还车辆后,喻某退还一半购车款500元。后来,张某模以喻某向未成年人出售摩托车为由将喻某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购车款1000元和车辆维修费35元。

庭审中

喻某认为自己没有强制卖给张某浩,所卖的车辆来源也合法,在购买过程中在价格和车辆情况是也不存在欺骗行为,张某浩前来购买时与朋友一同前来,并未发现购车者为小学生。另一方面,车辆出售后已经造成了损坏,现在只能勉强使用。喻某表示愿意按照与张某浩母亲达成的协议履行。

承办法庭法官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一件很典型也很简单的案件,只要把相关的法律规定解释给商家,商家一定能够理解和接受。后经过法官耐心细致的给商家做工作,经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张某浩退还喻某摩托车,喻某收到摩托车后立即退还1000元购车款。

其一

该案的争议焦点为原、被告之间订立的摩托车买卖合同是否生效。依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本案原告张某浩,在购买摩托车时为12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后有效。本案中,原告购买摩托车的行为,买受人需要承担支付价款等义务,因此,原告的的购买行为不属于“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其二

张某浩购买摩托车的行为是否满足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准确认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既要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益,亦要保证交易的安全。故在具体判断中,除应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使判断尽可能贴近客观真实外,亦应注意价值侧重,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本来初衷出发,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利益之保护作为首要价值,予以遵循。本案中,虽然商品的价值不高,但是原告购买的物品为摩托车。我国对于摩托车的驾驶资质也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故本案原告的购买行为亦不属于“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的情况。

其三

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要具有效力,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经过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这种合同一旦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就具有法律效力,在没有经过追认前,该合同虽然成立,但是并没有实际生效。所谓追认,是指法定代理人明确无误地表示同意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他人签订的合同。这种同意是一种单方意思表示,无须合同的相对人同意即可发生效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作出,并且应当为合同的相对人所了解,才能产生效力。那本案中,原告张某浩的母亲与喻某的协商是否可以认作是对张某法律行为的追认呢?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1

法定代理人以行动自愿履行合同的行为也可视为法定代理人对合同的追认。

2

法定代理人的追认必须是无条件的,法定代理人不得对合同的追认附加任何条件,除非合同相对人的同意。

本案中,张某模与喻某的第一次的交涉中就明确表示要求其退还所购车款,因此应认定为拒绝追认,一旦追认后其法律行为便不可发生法律效力。而后,张某浩母亲的行为,虽然与喻某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也附加了一些条件,也不能视为对张某浩购买行为的追认。因此,在本案中原告张某浩的购买行为并未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也就是说该合同也并未生效。

其四

合同无效后,对于案件中善意相对人的利益是否应当保护。在庭审中,被告也提出这样的抗辩理由。在他看来,开门做生意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对每个购买者年龄、身份的准确识别,因此,卖车的过程中他尽到了注意的义务。本案中,出卖方喻某在交易过程中其实也已经发现购买者张某浩年龄较小,但是却因为想要促成交易而没有进行验证存在主观过错,未尽到合同的注意义务,在明知张某浩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还与其签订买卖合同,其不属于善意相对人。

原标题:未成年人购买摩托车引纠纷,法院怎么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