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消息,进入2022 年以来,西方媒体一直在炒作“中俄新管线危及欧洲”,特别是担心莫斯科“将天然气转向中国会对欧洲构成挑战”。这条被俄罗斯称为“西伯利亚力量-2”的天然气管道,计划经由蒙古国的大口径管道,每年把500亿立方米的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俄罗斯媒体曾用一张示意图中(如下图)的四个圈分别表示中俄已建和规划中的天然气管道——从西向东为西线、西伯利亚力量-2、西伯利亚力量、远东线。而天然气管道项目,只是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亮点而已。中俄两国在资源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值得期待。正如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能源专家所说,“油气管道好比是俄罗斯的生命线”,而进口能源多元化,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来说意义同样重大。能源市场不仅对中俄两国关系,也对地缘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传统的能源合作,还是中俄进入“核能外交时代”,都将让西方眼红。
美国《外交政策》曾做出误判
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乾介绍,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用于能源运输的管道主要有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
原油管道包括:中俄东线原油管道,即俄罗斯所称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中国支线”。ESPO从俄东西伯利亚一直到太平洋沿岸的科季米诺港,从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再到大庆为至中国的支线。目前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管道年输油3000万吨。ESPO除陆上之外,科季米诺港出口的原油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中国,主要是海运到中国东部港口。曾到大庆的末站(林源站)考察中俄原油管道的刘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实地情况看,管道运输实现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场站的设备很先进,环境也很好。此外,还有中哈原油管道,该管道本来用于向中国供应哈原油,但目前主要用于向中国供应俄原油。该管道每年供应大约1000万吨俄原油,而哈原油供应数量已很少。
至于天然气管道,刘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目前在建的是中国境内段管道。严格讲,中俄天然气管道是各建各的,“西伯利亚力量”是俄罗斯境内管道。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设计输气能力380亿立方米,2021年输气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前达到设计输气能力。该管道俄境内段主体已建成,但上游的气源开发还在进行,达产还需要一些时间,因此管道的输气量也是逐步增长的。据了解,中国境内用于输送俄罗斯天然气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分黑龙江黑河—吉林长岭、吉林长岭—河北永清、河北永清—上海,即北、中、南三段核准和建设,可以惠及沿线4亿人口。北段已于2019年12月2日,在中俄两国领导人见证下正式投产通气,供气年限达30年。2020年12月3日,历时500余天紧张施工建设的中俄东线中段工程也正式投产运营。
“过去中国进口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中东、中亚和非洲,在中俄天然气协议签订之前,中俄油气合作主要通道是2011年正式运行的中俄石油管道,即中俄之间的第一条石油管道。”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林伯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4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又签订天然气协议,意味着将在油气领域与中亚和俄罗斯有更多的能源合作。中俄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合作,二是双方在液化天然气(LNG)领域的合作。
“对于新签署的中俄能源协议,一路笑到最后的将是中国人,而非俄罗斯人。”美国《外交政策》2014年曾刊文称,俄中两国能源合作不可能双赢,两国的能源贸易有限,毕竟当时“中国石油进口的9%、天然气进口的1%来自俄罗斯”。短短几年过去,林伯强给出的数据是:2020年,中国进口原油5.4亿吨,其中从俄罗斯进口8357万吨,约占进口总量的15.4%。2020年,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之和已占中国天然气总进口量的7.6%。俄媒报道说,目前俄位居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国的第二位,仅以100万吨之差排在沙特之后。事实说明,中俄能源合作是双赢。
中国基本完成天然气通道“四角战略”
据刘乾介绍,目前在谈判中的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有以下几个:一是目前热议的被俄方称为“西伯利亚力量-2”的管道,即俄罗斯-蒙古国-中国管道。二是中俄远东线天然气管道。从俄符拉迪沃斯托克至中国,天然气来源地为萨哈林。三是中俄西线管道,从俄西伯利亚到中国新疆。这条管道双方2006年之后进行过长期谈判,但至今没有开始建设。俄后来在西线的基础上提出了“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四是“东线增供”,即将“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年38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量提高到440亿立方米。这个不属于新建管道,但需要增加一些压气站和附属设施。
“油气管道好比是俄罗斯的生命线,管道流的都是俄罗斯的血!”刘乾做了这样的比喻。据他介绍,中俄的能源合作都会经过长期的谈判,有时双方在气价上也有分歧,但这些都不影响合作的大趋势。
正因如此,俄媒称俄中两国是“非常稳定和可预测的合作伙伴”。俄《真理报》1月11日报道,俄中计划建设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亚洲和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中国需要降低天然气价格,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经济学家米利恰科娃表示,俄增加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非常重要,由于最近哈萨克斯坦的动荡,来自中亚其他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存在风险,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都无法向中国提供大量天然气。因此,俄罗斯修建这条输气管道、增加对华供气的前景是良好的。文章还称,近年来,在与俄进行能源合作方面,欧洲不止一次表现出言行不一,中国则相反,是一个非常稳定和可预测的合作伙伴。在俄中贸易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清楚地表明欧盟作为俄最大经济伙伴的地位已受到严重削弱。
俄罗斯“自由媒体”1月18日报道,目前,一些欧洲政客仍在继续威胁要制裁“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但“恐俄主义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一项目实际上成为政治利益的人质,他们可能将该地区置于能源崩溃的边缘。
惠誉自然资源和商品部主管德米特里·马林琴科表示,未来西西伯利亚气田部分天然气或流向中国,如果这样,欧洲的天然气供给可能更成问题。
俄罗斯《独立报》题为“俄罗斯天然气可能流向中国,而不是欧洲”的文章称,欧洲媒体对俄罗斯从亚马尔气田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前景感到担忧。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俄会将俄罗斯天然气的出口从欧洲转向中国。
俄罗斯国际理事会网曾刊文分析说,中国目前特别关注能源供应来源的多元化。据林伯强介绍,从我国的石油进口来看,主要来源包括中东国家、非洲国家、俄罗斯以及中南美洲国家,进口占比均超过10%。尤其是中东国家,石油进口占比超过40%。中国除进口来源地较为单一外,还存在来源通道具有较大安全隐患的特征。从我国的天然气进口来看,来源呈现出以大洋洲为核心、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为关键的整体态势;管道天然气的主要进口来源为中国的陆上邻国,而澳大利亚是我国液化天然气(LNG)最主要的进口国。
林伯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俄天然气协议是我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重要一环。我国已基本完成天然气通道的“四角战略”: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中-缅天然气管道),东北(中-俄管道)以及东海通道(LNG进口)。四大通道将保障中国天然气来源的多元化,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对俄意味着大型投资、工作岗位和税收”
受俄乌危机等因素影响,俄罗斯也非常重视能源出口的多元化。俄媒认为,随着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投入运营,俄罗斯也将西伯利亚的油田与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国际市场连接起来。
谈到当前仍处于构想谈判阶段的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林伯强表示,该天然气管道项目原计划通过“阿尔泰”天然气管道项目从西西伯利亚气田通过阿尔泰输气管道供气,后因生态风险、建设造价等多种原因搁置。在他看来,“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将使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不仅能通过管道输送到欧洲,也能将现有的天然气管道网络连接到一个新的网络,即能够将东西伯利亚现有的输气设施与俄罗斯欧洲地区的输气设施和供气系统连接起来,俄罗斯意在使其出口天然气的路径更加多元化。俄方已评估以“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经蒙古国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可能性。2021年4月,作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在蒙古国境内的延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提出的“东方联盟”天然气管道可行性方案获批。
在议论“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的同时,俄媒还预测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疫情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对能源的刚性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这就意味着俄中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意愿非常强”。另外,随着中俄跨界江公路大桥的通车,对中国进口俄罗斯煤炭的运输也起到推动作用。除传统能源之外,中俄今后在新能源、绿色能源等方面也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在去年底举行的中俄工商界新年招待会上,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彼得·博贝列夫表示,从俄罗斯经蒙古国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管道项目对俄罗斯和俄中合作具有战略意义。他称:“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大型投资、工作岗位和税收。该项目对俄罗斯和中国的相互协作具有战略意义。”据他介绍,2021年俄中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非常成功,6月份投产的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是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技术链中的重要一环。对此,俄新社评论说,目前,俄中之间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能源合作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伯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油气进口问题上,保证我国的进口多元化,是中俄油气合作的坚实基础。中俄能源合作是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和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此外,考虑到与欧美的博弈,从长远的视角看,中俄油气合作十分必要,当前合作提升了两国在对方境内的投资,促进了两国企业间交流合作,也推进了两国包括油气勘探开发与贸易、化工项目建设与服务及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的能源进出口安全。此类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深度合作将为今后两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更多的动力。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2019年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称,俄有信心向中国稳定供气30年。实际上,除传统的油气能源合作外,中俄这两年还有核能合作。德国新闻电视台去年评论称,“继油气合作后,中俄开启核能外交时代”。
原标题:【环时深度】中俄油气管线,为何让西方“眼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