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4 微信公众号消息,201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开设了第一家分馆,许多清宫收藏的异域珍宝,首次公开亮相。有哪些“洋玩意儿”是皇帝昔日的爱物?外国使节送给皇帝的国礼,又有哪些特殊寓意?
厦门鼓浪屿第一座综合性医院,曾经是“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1898年由美国牧师郁约翰兴建。今天,这里成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的所在地。
建筑是18世纪的,馆内展出的文物也集中了18世纪外国文物的精华。典雅陈设展区,来自日本的漆器大放异彩,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漆器包括:文房用具、漆盒、笔筒等,大部分是清宫旧藏的精品。
日本漆器最大的特色是以金、银作为装饰花纹,以金、银屑加入漆液中,干后推光处理,显示出金银色泽。这种技法类似于中国的描金技艺,而日本称为“莳绘”。英文中的JAPAN一词,可以翻译成“日本”,也可以译作“漆器”,因此日本又称为:漆器之国。展出的日本漆器,代表了18世纪日本漆器达到的高超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最早发明漆艺的国家,约七千年前已经出现漆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能用漆器制作出精致的食器、华美的家具、祭祀的礼器、甚至作战的兵器。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是如何成为“漆器之国”的呢?
汉代时,中国文化流入日本。唐代时,一批又一批华人东渡日本,让当时的日本人有了虔诚的信仰和雅致的生活追求。尤其是唐代鉴真和尚的六次东渡。众多随行的工艺匠师把漆艺的种子深深地播撒在了日本。
清朝时,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而日本莳绘,成为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精致的日本莳绘,就曾引起清康熙的注意,他曾这样评价:“中国地燥尘多,所以漆器之色最暗,观之似粗鄙;洋地在海中,潮湿无尘,所以漆器之色,极其华美。此皆各处水土使然,并非洋人所作之佳,中国人所作之不及也。”
康熙说的洋漆,指的就是日本漆器,日理万机的康熙帝的这番点评,可以想像当时宫中应该有数量不少的日本漆器。到雍正执政时,雍正帝则喜欢西洋玩艺儿。
雍正时期的《十二美人图》很具代表性,画中的家具和陈设都是写实风格。《博古幽思》图上,仕女坐在竹椅上垂目沉思。陈设中出现了漆箱,而方桌也是大漆家具。《观书沉吟》图上,仕女坐于彩漆的绣墩之上,她身旁的几案上,放着黑色描金的漆盒。可以看出,宫中的方桌、圆凳都是大漆家具,或是仿洋漆器。
十二美人图中,雍正帝题诗署名“破尘居士”,仅仅作为人物的背景装饰出现在 《十二美人像》中,它与画面浑为一体, 不用心去观察极易被忽略。雍正帝处事低调,史书中留下了“秉性不爱华糜”的记载。虽然不求奢华,但雍正极其讲究雅趣,这也反映在他对漆器的喜好上。
当时,进入清宫的日本莳绘工艺品,收藏地点以皇帝日常生活所在的养心殿为主。这些莳绘器物成为各式珍玩的收藏盒,宫中称为“百什件”。由于雍正皇帝对日本漆器的兴趣,日本莳绘可以畅通地进入宫廷。雍正帝还任用了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怡亲王胤祥统管造办处,仿做洋漆,也就是日本莳绘。
其实,当年紫禁城里陈设的宝贝,也不全是皇帝个人喜好的物品,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家之间的馈赠,也就是所谓的国礼。其中来自俄国的礼品,就很有民族特色。
据清宫档案记载,俄国为了打通同中国的商业通道,不断向中国派遣使团,而这些使团为了表达诚意,通常会带来丰富的礼品。
这些清宫旧藏的外国文物,经过近两千公里的长途运输,来到厦门鼓浪屿,为了适应这里潮湿的环境,文物都进行了专业处理。比如这些银器其实就穿上了一层隐形的外衣。
据专家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外国文物,有一万三千多件,在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出的外国文物,实际上仍然只是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冰山一角。
原标题:异域奇珍!摆在紫禁城里的那些“洋玩意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