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如果你是个原始人,没有一切高科技产品,你觉得什么样的地方适合生存?
要有淡水,要有食物,要气候温和。所以,所有古文明都发源于伟大的河流。
但河流那么长,为什么文明的会在几个点集中爆发?
除了淡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盐。
中华文明的诞生、壮大,要感谢几处,伟大的盐田。
黄河流域·运城盐池
我们所能知道的中华文明史约为5000年左右,所谓“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之前的传说时代,华夏祖先的上古行踪,不过是一个个模糊的背影。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等人物,都多少带有某种神话色彩。
不过,只言片语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尧都平阳大约在山西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今天山西永济一带,它们都在中条山北麓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中。
为什么如此多的古文化遗址集中在这一片爆发?
冬日,河东盐池出现了美丽的“硝凇”奇观。白色针状结晶的芒硝晶体从水中析出,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簇簇晶莹剔透的“玉树琼枝”
一片片白茫茫的盐,一方泛着红晕的盐池,揭开了古老戏剧的幕布。它就是中国的盐湖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河东盐池。
河东盐池又叫解池,位于黄河以东、中条山山前的运城盆地底部。池面海拔324.5米,低于同纬度的黄河近15米,年蒸发量2100毫米,而年降水量只有450—770毫米。
古海水间歇性入侵带来了盐类沉积补给,形成东西长30公里、南北约4公里的硫酸钠型盐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这里的盐自然结晶,不必熬煮即可利用。
解池被开发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是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就是围绕盐池而展开的。传说,蚩尤被杀后,鲜血流入了盐池,因为血是咸的,因而变成了盐池的卤水。因为蚩尤的尸体被肢解,人们就将盐池命名为“解池”。
而黄帝和炎帝进行的战争和阪泉之战也以黄帝的胜利告终。黄帝牢牢控制了河东盐池,控制了中原地区的食盐命脉,最终成为各部族的首领,获得了“中华始祖”的崇高地位。
这一解释虽是传说,不过它多少有一些远古记忆的残留。文明早期,盐的获取极其不易。除了分布在高原的盐湖,中原腹地几乎只有运城盐池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盐。
因此,围绕稀缺资源开展争夺,并引发一系列的部族兼并,是非常合理的事情。这些战争,加剧了各部落的融合,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解池古代聚落假想图
河东盐池中食盐资源的利用最早,最初是采取“捞取法”: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产盐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
河东盐池所在地夏季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最高气温可达42.6℃,光照资源也非常丰富,年降水量约为5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00毫米。
人们拉网捞盐卤虫的劳作场景
借助南风,是河东盐池的一个突出特点。南风穿过中条山谷地,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加强,猛烈地横扫盐池,吹散了晒卤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使阳光能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持续蒸发,加快了盐晶体析出。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悠远的《南风歌》,相传为虞舜来到盐池,看到了原始的采盐劳作的场景而做。
长江流域·宁场盐泉
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提出了盐与四川早期文明起源的新视点。他认为三峡地区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重点区域都是以盐泉为中心的:
一个是大宁河流域的宁厂盐泉,另一个是巴人从清江流域迁移至今黔江地区的郁山盐泉,并分别命名为“巫臷文化”和“黔中文化”。
《山海经》所描述的大宁河一带,“有臷民之国,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试想在这样一个高山峡谷内,人们不耕不织而生活富庶,俨然人间乐园,唯一的解释就是依托当地的天然盐泉。
长江三峡地区,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重点区域都是以盐泉为中心的
从巫山乘船进入大宁河,即著名的小三峡,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旅客,偶尔会好奇于崖壁上的悬棺和栈道,但他们很难想象这狭窄的河谷内因盐而衍生的文明曙光。
大宁河在巫山汇入长江,巫峡峡口处有座新石器时代的大溪遗址,当时人们常用鱼随葬,鱼骨、网坠等遗迹也十分常见。
古人常将鱼、盐相提并论,容易腐烂的鱼类资源有了盐的腌制才能得以保存,捕鱼—制盐—制陶也就形成了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生产环节。
自远古开始,巴人就在宁厂的盐泉周边繁衍生息。如今,考古发现与宁厂盐泉相伴而生的古文化遗址就是很好的佐证。
芒康县盐井
巴人世代与盐密不可分,他们会把盐泉中所产的盐通过驴、马等工具运到较远的地方,用盐交换粮食、衣物等。
今天的许多地区,人们仍把食盐叫做盐巴。
山东半岛·煮海成盐
“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想象图
传说,黄帝的臣子夙沙氏发明了煮海为盐的方法,所以海盐产区都奉他为制盐始祖神。
在神话中,夙沙氏是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的古老部落,与炎帝部落有密切关系。他首创了煮海为盐的方法,遂被后世尊为“盐宗”。
然而,传说中的夙沙就像融入时空的盐分,难觅影踪,直到最近大量制盐遗址的发现,才初露端倪。
鲁北和胶东出土了大量制盐陶器——盔形器。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盔形器在不断演变。
渤海盐区
商周时期,从黄河三角洲到胶莱河沿岸分布着一大批制盐遗址群,小者数平方公里,大者近百平方公里,每个遗址群内都包含了数十至上百个制盐作坊。
这种超大规模、保存完好的古代盐场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其中,又以山东寿光市的双王城遗址群最具代表性。
寿光双王城是渤海南岸商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盐遗址群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制盐遗址群。这里出土了卤水坑井、蒸发池、蓄水坑、煮盐炉灶、大量制盐的盔形器物等。
黄海盐区
盐宗的古史传说在盐业考古中渐渐清晰起来,有人说双王城的名字其实应该是“沙王城”,即夙沙氏之王的王城。
而鲁北地区的古城古国,上至史前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下至夏、商、周、秦、汉,延绵数千年,盐业之功,一脉相承。
原标题:有盐,才有中华文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