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与“宅家”防疫、餐饮零售化等新形势高度适应的预制菜,近一两年成了“当红炸子鸡”,企业、资本甚至政府纷纷下场。记者在各地走访了解到,虽出现了梁平张鸭子、万州烤鱼、荣昌卤鹅、秀山土鸡汤等预制菜产品,但重庆预制菜产业总体上才刚起步。(5月4日《重庆日报》)
将菜品变成商品,预制菜并非新鲜事物,在沿海地区早已出现。近年来,从小众需求发酵为大众需求,井喷的消费欲望呼唤预制菜在产业化道路上策马扬鞭。“预制菜站上风口”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餐饮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加快,一道道操作简单方便的预制菜走红电商平台,给食品行业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空间和价值空间。
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预制菜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快餐化的消费需要。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在其名著《社会的麦当劳化》中指出,社会的麦当劳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消费者购买预制菜之后只需通过简单烹调或者直接开封即可食用,让消费者享用美食更加轻松、快捷。
“与发现一颗新星相比,发现一款新菜肴对于人类的幸福更有好处。”吃货们从来都不缺乏对美食的热情,预制菜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有些消费者追捧预制菜,认为预制菜让人们低成本、高效率地享受了美食;有些消费者则觉得速成的预制菜缺乏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缺乏营养和烟火气,他们更偏爱人工制作的菜肴。尽管如此,哪怕只是部分消费者青睐,预制菜的蛋糕也足够大、足够诱人。
对于食品企业而言,预制菜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抓住了机遇就会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抓不住就会错失良机。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和餐厅、家庭做菜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标准化和流程化。预制菜链条长、投入大,产业化之路并不容易,依靠食品企业的“自我救赎”并非易事;进行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制度补血”,加大对预制菜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有助于开发和利用好市场“富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预制菜有一定的门槛,不仅需要守好安全底线,也需要食品企业快速研发、迭代新产品,以精细高效管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要求食品企业有一定的技术、渠道和品牌的积累。食品企业要想在预制菜领域勇立潮头,除了“制度补血”之外,自身也应在完善产业链条、保障菜品品质、创新消费场景、提升品牌信任等方面多下功夫。
伴随着从“将就吃”到“讲究吃”的消费升级,伴随着社会流动加速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预制菜潜力无限。只有多管齐下,预制菜才会更有前景,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