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消息,6月7日下午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数学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I卷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后查明,涉数学全国乙卷事,系考中作弊,甘肃某考生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开考后拍摄试卷发至QQ群寻求解答未果。涉数学全国新高考I卷事,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广东某考生考前在QQ空间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有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开考前。此外,安徽某考生自称“考前押中语文全国乙卷试题”,同样是考后恶意编辑的“占坑帖”。以上情况均不存在考前泄题。
6月8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回应正观新闻记者称,如果考生的违纪事实被认定,则各科成绩无效,具体过程正在调查中,涉及的违纪行为将按相关规定处理。
多位教师解读高考监考流程
6月8日上午,一位近两年参加过河南高考监考的教师向正观新闻记者介绍了近年来的高考入场规则。
“监考教师会提醒学生将违规和禁止携带的物品全部放在考场外,因高考统一文具,学生进场只需要携带身份证和准考证。”她表示,教师会手持金属探测器对学生从头到脚进行全身探测,再录指纹、拍照,然后才会让学生入场,三名监考教师会全程在教室内监考,考场内还有摄像头进行视频监考,考试全程信号屏蔽,监考教师也会随着每科考试轮换考场。“在我看来,教师故意放学生带手机进去的几率很小”,她说。
“近年多地高考实行‘无声入场’,高考前我们不仅会提前演练,甚至会嘱咐学生固定穿着模拟考试时的某一套衣物和鞋子去参加高考,确保不出现问题”,一位高中物理教师向记者表示。
另一位有着多年高考监考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则告诉记者,“入场前教师会持金属探测仪对学生头部、躯干、四肢、腋下、腰部、脚部等位置进行检测”。“按高考要求需‘无声入场’ ”,她称,如果确实有摘不掉的东西譬如金属牙套,则要携带医院所开证明。但她认为考生入场时检查证件证明、探测全身、录指纹和拍照的时间确实比较紧凑,忙乱中或许就有人会出现检测不细致的情况。
2021年教育部关于湖北省某高考考生考中作弊事件有关情况的通报中称,2021年6月7日,一名湖北考生在进入考场接受安检时,将手机藏于手拿的薄衣内,高举双手避开了安检,违规将手机带入考场,并将手机藏于草稿纸下拍题发送至某培训机构。黄陂区招考办曾回应,或因5G信号屏蔽出现漏洞,导致该考生能用手机上传考题。
正观新闻记者查询后得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今年高考前曾发布提醒,甘肃省高考实行统一使用文具制度,考生只需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严禁携带手机等违禁物品进入考点,一经发现将取消高考资格,视情况轻重暂停参加高考1-3年,并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电子档案,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恶意“占坑贴”或需承担法律责任
本次高考两天时间内,几篇恶意“占坑贴”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对此,河南中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辉告诉正观新闻记者,不论“占坑贴”的人主体身份是否是学生,其只要在网络上发布了不实的言论,都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依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对网络谣言的规制,重在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网络用户因造谣、传谣给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应当向他人赔礼道歉、赔偿他人因名誉被侵害而遭受的损失等;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其他民事权益的,还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二构成行政责任的法律依据。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以及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依法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三是构成刑事责任的法律责任的依据,有可能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也有可能构成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寻衅滋事罪追究刑事责任。
原标题:甘肃某考生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 多名教师解析高考监考流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