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论 > 正文
为人脸识别技术层层加装“安全锁”
2022-06-07 12:52:17 来源:上游新闻

因将人脸识别作为进出小区的唯一通行验证方式,天津市一物业公司被居民告上法庭。一审时,法院认为被告系因疫情防控所需,未侵犯住户隐私权。而在近日,该案二审作出了改判,法院要求物业公司应删除人脸信息并为业主提供其他验证方式。

二审改判的结果,以司法判决的形式明确表达了对“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否定态度,再次让经营者与管理者明白人脸识别技术不能“想用就用”。

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生物识别信息的“人脸”也成为了数据采集的对象,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被使用。在高效与便捷之外,人脸识别也让我们更加无防备无隐私地暴露在数字环境之中。

商家未经消费者同意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案例屡见不鲜;商业场所之外,一些社区和学校也开始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如何规范好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是践行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一道必答题。

持续规范“法律安全锁”。202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同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全面系统地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陆续发布相关规定,对人脸识别滥用现象说“不”,从数据采集的源头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

配套完善“监管安全锁”。对人脸识别滥用现象说“不”,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规范框架,使人脸识别技术在合法、适合、必要的场景中实现安全有效的运行。比如在打击犯罪、查找失踪人口、识别虚假身份等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就能发挥积极的效用。而之前媒体报道过的“刷脸看房”“刷脸取纸”“中学推行人脸支付”等,则明显是商业利益大于公共利益、使用风险大于使用红利的“非必要”使用场景。

亟需加强的“技术安全锁”。尽管运用范围如此广泛,但实际上人脸识别技术仍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与漏洞。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更改性的人脸信息一旦遭到泄露和非法使用,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中国消费者报》曾报道一名女性使用打印的男性照片便可成功“刷脸打卡”。随着智能换脸技术的发展普及,人脸识别技术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此,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也在积极开展相关技术评测行动,推进技术攻关,研制安全标准,努力从技术流程和业务流程方面提供更加安全的解决方案。

此外,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升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也是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一环。从完善法律法规到有效监管规范,从行业整顿自律再到形成社会共识,只有层层加装“安全锁”,才能真正守护好公众的“脸面”,进一步保障好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学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