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丨《延禧攻略》带火的莫兰迪色现身武隆展台
09-09 07:39:5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909073814_副本.jpg

△“浩口蜡染”非遗传承人杨雷正在进行画腊。

在文博会N1展馆,武隆区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张小桌旁,小学老师杨雷正手持蜡刀,在一块绘制有花纹的白布上用蜡作画,作为“浩口蜡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正将这门仡佬族的古老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孩子们。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蜡染技艺

杨雷是一名80后,从小喜欢做手工的她,于2008年来到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成为了一名美术老师。在一块平铺的白布上,杨雷用蜡绘制着花纹,她告诉记者,这样一幅画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画完,然后去进行染色,最终做成一个抱枕。蜡染看起来简单,似乎只需要把蜡均匀涂抹到布上相应的区域即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不小的难度,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

“比如蜡的温度要控制在60℃到70℃之间。”杨雷说,这个温度需要自己通过长期操作来判断,比如温度高了,在对布料进行染色时,画蜡区域颜色就可能被染料浸染。

如何将蜡“染”在画布上?杨雷表示这离不开蜡刀的帮助。在一个电加热的小锅里,两把蜡刀就放在融化了的蜡之中,杨雷介绍,蜡刀由木柄和铜制画刀组成,因功能不同分为多种款式,有适合画流线条的,也有适合画直线的。而画蜡采用的蜡是由白蜡和蜂蜡混合而成,等画好之后进行颜料染色,则是由蓼蓝草中提取的蓝色染料而来。

开办课程培养孩子们学习蜡染

蓝色为底,白色为画——如果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清楚浩口蜡染是什么样子的,这八个字就能够说明。在武隆区的展厅,通过浩口蜡染工艺制作的抱枕、桌布、围巾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他们惊叹于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布艺品,从绘图到染色,全都由手工艺人制作而来。与机械制造相比,这些布艺品从细节上更能看出大有不同。

“你看蜡染的地方会有一些特殊的纹理,我们称之为‘冰纹’。”杨雷指着垫在小桌上的桌布,布上的树叶图案就有着不规则的蓝色染料细纹。“它们是蜡染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能我们制作的是同一款桌布,但这些树叶的‘冰纹’都是随机的。”

由于在大学的时候学习过蜡染,后来又自费去了贵州进行考察,为此她结合仡佬族蜡染特色,在学校里主动提出开办蜡染课,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技艺发扬、创新与传承,恰是她身为浩口蜡染非遗传承人使命的体现。

仡佬族手艺得到推广与传承

展厅现场,杨雷的浩口蜡染展示,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长的关注。而在她所在的小学,吸引孩子与家长的情况更是同样存在。

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位于武隆区东南部,与贵州相邻,是重庆唯一的仡佬族乡镇。作为一个少数民集聚地,如何将这仡佬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小学校站在了最前列。副校长黄春风告诉记者,该校从2013年就开设了浩口蜡染课程,并开设蜡染培训班,让喜欢蜡染的孩子的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些年里,学校在保护民族特色文化方面还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良,形成了独创的蜡染“渐变染法”。

据了解,浩口蜡染课程贯穿了整个小学学业。比如对于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老师会教导孩子们初步认识蜡染,了解和认识蜡染技艺,学习使用蜡刀,并能绘制简单的蜡染作品。三四年级的中年级学生,将会深入认识蜡染及制作工具、初步掌握蜡染的制作方法,并能绘制单色蜡染。五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将熟练地掌握蜡染和套色蜡染的制作方法、熟练调制染料、并单独创作蜡染作品。

如今,全校300余名学生都在学习这一课程。50位家长也加入到成人培训班中,有6个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这一技艺,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还学到了一种增收的方式。如今浩口蜡染已经走进到仡佬族人民的生活中,并得到了推广与传承。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