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3月6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一位双眼失明的刘阿姨自从2019年申请了导盲犬后,因导盲犬定点排便问题,遭到所住小区其他居民屡次投诉。居委会多次调解无果,只能让刘阿姨带着导盲犬到小区外排便。有监控曾拍到刘阿姨带犬外出排便时不慎摔倒。知情人士称,刘阿姨已不是第一次摔倒了。
据中国盲人协会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731万视力残疾人士,其中大部分人面临出行及生活不便的问题。目前,中国的视障人士仍然面临极大的导盲犬需求缺口。
需要普及的不仅是导盲犬的数量,还有整个社会对于它们的科学认知。根据《导盲犬国家标准》,它需要有完整的血统系谱,三代来源清楚,无攻击性。一只导盲犬要经历2年左右的寄养和培训期,学会30多种服从命令,记住5个以上的目的地,与城市普遍的宠物犬种并不能一概而论。
为了保障视力残障人士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国内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导盲犬的准入和管理制度,同时也要求社会公众场合应予以方便。2008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58条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国务院2012年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16条也明确提出: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从来到盲人身边的那一刻起,导盲犬会在8-10年的时间里与主人形影相伴,而它们的寿命普遍只有10-15年,几乎在用一生成为盲人的“眼睛”。 残障人士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得到各界的包容与关怀。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少一点偏见和非议,既是尊重残障人士群体的表现,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良心。
目前,视力残障人士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导盲犬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2月,海南三亚一名盲人携导盲犬到超市购物,被以“宠物不能进入”的理由拒之门外。在此之前,关于导盲犬被公共交通工具拒载的新闻也屡见报端,这都说明,部分社会公众仍未能扭转刻板印象和错误观念,以普通宠物犬只的视角审视这一特殊工作犬种。
对于上海刘阿姨事件,不能光指责社区群众“自私、狭隘”,而忽视了一段时间以来,社区方面关于观念渗透工作的不到位,这也折射出部分公共管理组织对于残障人士关爱程度和宣教工作的不足之处。刚性法规的落地与实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公众认知并转化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改变导盲犬被“嫌弃”的现状,才能保障视力残障人士获取充分的无障碍协助,增强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实现普通人的“出行自由”,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阈值。
特约评论员 周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