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消息,5米宽的LED大屏,观众站在面前可以沉浸式体验虚拟世界;裸眼3D大屏,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呼之欲出的宇宙飞船”;8.03英寸的全模组AMOLED柔性屏,可以让手机屏幕的显示尺寸在6-8英寸间自由切换;Micro LED显示系统的应用,让混合现实(XR)眼镜离我们越来越近……
6月17日-18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一系列新型显示技术“同台竞技”。在这次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透露了一组数据:2020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直接营收达4460亿元,全球占比达40.3%,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显示产业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面向未来,摆在眼前的挑战更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指出:“跟跑总是有方向跟,但是领跑,往哪个方向跑?这是比较难的。”
告别“少屏”,中国显示产业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过去20年间,电子信息产业有两大心病:“缺芯少屏”,分别指的是芯片产业和显示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显示产业曾经面临的困难,欧阳钟灿等专家都亲历过。他还记得,在国内第一条大尺寸屏幕生产线建成之前,海外企业在中国市场抬高屏幕价格,也照样有许多消费者抢购。“那时候一块32寸的屏卖到1000多甚至2000多美元”。
今年49岁的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强还记得,1996年他在清华大学跟随导师研究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技术时,课题组用的还是一台二手设备。第一次在实验室点亮OLED时,“大家都心情激动,(觉得)点亮了我们的未来”。后来,张德强跟随导师创办了维信诺公司,并且在2002年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OLED生产线,如今还实现了柔性OLED显示屏的量产。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面板产线建设投资共8000亿元,截至2020年年底,总产能较2015年年底增长140.9%,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显示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1%,以TFT、LCD为主的面板出货达到1.32亿平方米。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显示行业也呈现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表示,疫情催生了全球远程会议、远程教育、居家娱乐需求的全面提升,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进一步增长,柔性屏、折叠屏等产品加速走向市场。“近10余年的砥砺前行,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从全面落后到超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4K/8K电视、柔性显示、更大尺寸……电视机的更新换代,见证了显示产业的发展趋势。这背后是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根据赛迪研究院的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已建成六代及以上面板生产线35条,产线总投资达到1.24万亿元,产能达到2.22亿平方米。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满产满销,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
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除了产业中下游的工厂和产品,显示产业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也已取得突破。2020年,显示产业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率达到54%,并且发生了一系列的材料企业并购事件;显示装备从非核心领域向核心领域不断扩展,部分核心装备实现零的突破。
防止盲目引进、重复建设
在本届世界产业大会期间,欧阳钟灿提到要防止盲目引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生产线。此前,曾有一些地方投资或引进了一些较低水平的显示面板生产线,引发了资源浪费的争议,也造成了产业规模扩张但质量效益并未明显提升。
早在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明确,新型显示产业要集聚发展——投资主体集聚和区域集中发展。到2020年,我国显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兼并重组速度进一步加快。以行业龙头企业京东方为例,目前其已拥有5条8.5代线、1条8.6代线、2条10.5代线,液晶面板产能全球第一。
在地域方面,显示产业也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本届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十大城市白皮书》称,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十大城市分别是合肥、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北京、苏州、厦门、重庆、南京,这些地区的新型显示产业起步较早,拥有两条(含)以上面板生产线,集聚了众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占据了国内新型显示的主要产能。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韩允在介绍上述白皮书时提到,截至2020年年底,十大城市占据国内面板产线投资总额的71.2%。
对于城市的集聚效应,欧阳钟灿也非常认可。“可以说,没有合肥,就没有京东方,没有京东方,就没有中国显示的今天。”据合肥市常务副市长王文松介绍,该市液晶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10%,今年前5个月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速42.2%。京东方、彩虹、乐凯、康宁等显示产业的龙头企业都聚集于此,全市显示产业链企业超100家,目前在建、在谈及谋划项目112个,总投资超4000亿元。
未来显示产业往何处去
尽管中国显示产业已跻身世界一流,但欧阳钟灿更加关心以后的问题:如何保持领先优势?“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日本、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韩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更先进的显示技术,如Micro LED有可能在我国首先实现产业化。”
“我们也很好奇,未来显示技术究竟该往哪里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彭俊彪认为,随着产业升级,以大面积、轻、薄、柔性低成本为特征的印刷显示正在崛起,尤其是基于量子点材料的高性能印刷显示备受关注。
技术创新的方向多种多样,但要实现起来可不容易。欧阳钟灿提出,在液晶显示领域,我国需要更多的技术产品创新,延续优势地位。对于OLED与柔性显示,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尽快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控的产业链。
作为创业者,张德强亲历了中国显示产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要有一群企业才能做强一个产业,只有全产业链抱团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显示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他介绍,维信诺公司正在跟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第四代TAFS材料,还将与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厂商,以及下游的显示企业协同合作。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梁新清认为,当前显示产业基础研发的速度和产业发展的速度不匹配,针对关键装备、材料等基础工业薄弱的问题,需要加强产学研协作,引导协同创新,组织和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做重点攻关突破,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此外,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也要作好发展规划,避免造成无序竞争。
原标题:中国显示产业告别“少屏”跻身世界一流,如何保持领先优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