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政府机构频繁“换马甲”,出现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汪伪政府等行政机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政府,不仅在当时损害国家机构的权威性,也给后人研究民国史造成困扰。
这三家政府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上图_ 袁世凯钓鱼
北洋政府
提起北洋政府,离不开富有争议的袁世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震惊世界。为了镇压革命党,手握北洋六镇新军的袁世凯,成了清廷的首选。10月14日,清廷宣布:“内阁奉上谕,湖广总督著袁世凯补授,并著办剿抚事宜。”
委以重任的袁世凯并未临危受命,他一方面以“近自交秋骤寒,又痰喘作烧旧症,益以头眩心悸,思虑恍惚”为由请辞,另一方面向清廷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总揽兵权、扩充新军、宽予军费、解除党禁等条件,要挟清廷。经过讨价还价,包揽军政大权的袁世凯于10月30日南下赴任。
上图_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
继清廷之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遭到帝国主义围猎。11月26日,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湖北都督黎元洪以军事失利为由,也有意议和。南北双方一拍即合,于12月18日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展开和议。
谈判期间,英、美、德、俄、日、法等国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认为“须早日解决和局,以息现争”,要求双方尽快握手言和。混入革命队伍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纷纷表示拥护袁世凯,局势向袁世凯倾斜。
此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发布“使目前冲突归于停止”的照会,向南北议和代表强加影响。
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迫于内外压力,发表声明:“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上图_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有了孙中山的保证,袁世凯加快逼迫清帝退位、确定共和政体的步伐。2月初,清廷和袁世凯达成享受保留清帝称号、清帝仍居皇宫、每年享受400万元特殊费用等协议。2月12日,清宣帝溥仪宣布退位。与此同时,袁世凯迫不及待地承认“共和为最良国体”,并保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孙中山遵照承诺,辞去当了44天的大总统,推荐袁世凯续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在北京就任民国大总统,北洋政府成立。他死后,北洋系出现分裂。
1928年,北洋政府在北伐战争中失利,寿终正寝。北洋政府表面上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向大地主、大买办代表让步的产物。
上图_ 袁世凯复辟
国民政府
袁世凯上台后,通过政府、军事、经济、外交等手段,积极镇压“二次革命”,甚至于1915年12月12日推翻共和,复辟称帝。面对袁世凯的嚣张气焰,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决意筹组政府。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以蒋介石、汪精卫、潭延闿为常务委员会,汪精卫任主席。各地军队统称国民革命军。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北伐战争。
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先后迁至武汉、南京、重庆等地,其中以南京和重庆两地最为重要。自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北京,国民党以汪精卫为首的左派、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和以林森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开展权利角逐。激烈的党派斗争,促使左派和右派分别成立了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被迫于1927年8月下野。
上图_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1927年9月,国民党内部纷争趋于缓和,南京政府、武汉政府和西山会议派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1928年1月,蒋介石官复原职。由于军阀混战中节节胜利,加上金融资本家的大力支持,蒋介石如鱼得水。他运用出色的权谋手段,在当年10月集党、政、军三方权力于一身。
1937年12月1日,抗战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对南京迁往重庆。随着行政机构和政府人员的迁入,重庆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抗战期间中国的陪都,还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结束战时首都的职责。1948年5月20日,经国民大会审议通过,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蒋介石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在蒋介石的操纵下,国民政府实际上沦为他实施独裁统治的工具。
上图_ 青年时期汪精卫
汪伪政府
“伪”的词性,在汉语中属于贬义词。抗战全面爆发后,汪精卫对战胜对手缺乏信心,他曾对陈公博说:“中国对日应该寻出一条和平之路。”汪精卫倡导所谓的“和平运动”实际上就是卖国求荣的投敌行为。
1938年3月和12月,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先后在香港设立“国际研究会”和“日本研究会”,由林柏生、梅思平、高宗武等人借这些研究会名义,和日本暗通款曲。1938年11月,高宗武和梅思平在汪精卫的允许下,与日本军部代表影佐祯昭、今井武夫协商,确定了《中日关系基本条约草案》。
此后,汪精卫逃往河内,并与日方频繁互动。12月22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日本近卫内阁第三次对华声明》,内容涉及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等三项。面对声明,蒋介石表示拒绝并且驳斥,而身处河内的汪精卫在香港中外各大报纸发布响应声明的艳电,其无耻的嘴脸显露无遗。
上图_ 蒋介石的工作照,正在批核文件
1939年秋,汪精卫一边和日方达成“和平基本方案”密约,另一边加快组建伪政府的步伐。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于次日发布了《国民政府还都宣言》和伪《国民政府政纲》,妄称:伪国民政府“还都是全国以内只有此唯一的,合法的中央政府。”
汪伪政府成立后,分别和日方签订了《关于中华民国日本间基本关系》和《附议定书》、《中日满共同宣言》、《中日同盟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宣告瓦解,陈公博、梅思平、褚民谊等人受到法律的严惩。
上图_ 刊有日本投降消息的日本《每日新闻》报
纵观民国史,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汪伪政府,是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图。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是表达国家意志、行使国家权力的“迭代”机构,成为民国不同时期的标志,而汪伪政府则是跳梁小丑的闹剧,遭人唾弃。
参考资料:
【1】王 娇 《简析蒋介石在南京政府初期夺权胜出的原因》
【2】王红霞 《略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始末》
【3】曹馀濂 《汪伪通敌纪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