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在网络火爆之前,当地棺木行业和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国内不少经济学者的关注:在打破传统经济壁垒的新产业兴起背后,大量返乡的年轻人正在实践着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理念—-回归故土,报效家乡。
在富起来之后,曹县人下一步会做些什么呢?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与三位当地企业家进行了对话,了解他们的致富故事以及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
▲云龙木雕创立以来获得的奖牌与认证,其中包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棺木企业第四代掌门人:希望为国人提供有仪式感的殡葬服务
早在30年前,木材行业便开始在曹县兴起:泡桐树在曹县随处可见,2018年曹县泡桐总株数300万株,年采伐桐木4万多立方米。这些泡桐树支撑起了曹县数千家木材加工企业。而这其中,云龙木雕便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家族企业,目前的总经理是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李字雷。
云龙木雕制作棺木的历史要追溯到百年以前,据企业介绍,1916年,李字雷的太爷爷开始跟着邻村的老木匠学活,因为手艺好、在家里排行老三,得了一个“三木匠”的绰号,乡亲家里有人过世,都知道找“三木匠”打棺材。
李字雷的爷爷从1940年代开始做棺材,据说技术纯熟到在木材上用手一丈量就知道尺寸,精准无误。
李字雷的父亲李如启将祖业发展成为企业:1985年,李启如与雕刻技艺精湛的蔡秀芳结婚,夫妻俩一个做木工、一个做雕刻,他们的创业就从这种夫妻作坊的形式开始,曾经有10年时间为上海等地的木材厂代工,直到1995年建起自己的工厂,2000年成立了公司“云龙木雕”,至此,李家的棺木不再是一口口地卖给乡亲,而是装进一个个集装箱,发往日本。
▲云龙木雕为日本客户设计的祭祀台面。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做出口棺木的契机是在2000年前后。”李字雷介绍说,当时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其国内棺木厂的利润也在日渐下滑,但棺木厂自有的雕刻师傅的工资居高不下。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一些棺木厂开始慕名去原材料发货地曹县,希望将工厂的木工雕刻业务外包。曹县的外贸机构推荐了云龙木雕,但此后,承接海外订单的棺木厂运营出现问题,于是云龙木雕决定接手海外订单自己来做。
“我们在2000年参加上海举行的华东交易会,将产品带到会上展销。”李字雷说,自家这些雕工精美、价格却更实惠的棺木产品引起前来参展的日本品牌商关注,并最终与云龙木雕签订代工协议,企业由此打入日本市场。
今年34岁的李字雷于2011年赴日本留学后归国,在采访期间,他要随时接听海外电话并用流利的日语与对方交流。除此以外,李字雷也参与棺木的设计:“日本客户喜爱白色的棺木,我们的产品在雕刻之后,需要进行漂白。”李字雷指着地上的产品说。
▲云龙木雕出口至日本的棺木产品,表面有精美细致的雕刻。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作为家族企业新一代掌门人,李字雷在考虑如何将年入1.5亿元的棺木生意继续做强。为此,他为企业开通了直播平台线上带货;将进口珍稀红木做成木雕摆件丰富产品线;为日本制作特定的祭祀台面;在政府的协助下,为云龙木雕申请到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同时,企业也开始涉足地产领域,率先尝试在曹县建造装备式住宅——使用木材等材料,组成建筑主要结构构件,预先在预制场或加工厂里制作好,运送至现场,进行起吊、安装、连接等工作,既便捷又环保。
“我还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人提供殡葬仪式服务。”李字雷说,虽然都是火葬,但日本民众还是愿意将逝者放入一套制作考究的棺木进行火化,而在国内很多地区,虽然也有将故人身后事“仪式化”的传统观念,但客观上却很少能实现,他希望可以改变国内殡葬业的习惯,为国人提供更有仪式感的殡葬服务。
▲李亿在自家厂房里打包发往世界各地的衣物。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电商老板:早七点开工到凌晨收工,正读企业管理
2018年,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在曹县调研数月后,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上刊文,对曹县经济背后的文化与伦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菏泽市紧邻孔孟之乡,有着非常深厚的家庭秩序传统,于是人们返乡创业的驱动力不仅在于经济收获,更在于家庭责任的驱使。年轻人外出打工一段时间后,子女到了受教育的年龄,父母亲也到了需要赡养的年龄,这时回到家乡创业,既可以为子女接受教育营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也有机会照顾年迈的双亲。
1993年出生的李亿,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就一直被乡情所牵动。“当年离开家,是因为家里收入太低了。”李亿说,父亲和爷爷都是农民,一月收入最多2000元,他离开家乡到青岛时高中还没毕业,“就是希望多赚点钱让家里人也能好过点。”根据此前信息披露,2010年前后,曹县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万元,全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到总量的40%以上。
初到青岛,李亿在一家空调企业打工,工资从开始的1000多元涨到后来的2000元。他的女朋友也在青岛打工,当两人了解到曹县电商兴起后的变化,便于2013年辞职返回了老家。
“住在家里,厂房是我们自己的,生产线都在外地,开始启动不是特别费劲。”从创业开始,李亿过上了早七点开工到凌晨收工的生活,随着线上直播带来的订单越来越多,李亿家生产的校服、汉服和演出服开始销往世界各地。
“演出服有它的特殊性,尤其是儿童演出服,往往穿过一次就不会再穿,而每年演出类活动越来越多,生意也就越来越忙。”李亿说,昨晚他为了等两批货物,又是在大约凌晨两点才回家休息。
目前,每月上百万元的销售额,让李亿家的生活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到对自己企业未来的规划,李亿说:“太忙了,还没空细想,先把眼前做好吧。”李亿买了两辆车,一辆拉货一辆自用,而一家人住的还是以前的祖宅,但父亲和爷爷都不再种地,两位老人在店里从早忙到晚,负责运货包装等工作。
在谈到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父业的话题时,李亿笑着说“不想”,因为觉得这行太累了,虽然还没有长期规划,但李亿说,自己目前正在读青岛大学的成人高考:“是企业管理专业,一共五年,我已经学了两年多了。”
▲王逢青在快手直播中推荐和讲解自家的汉服产品。图片来源/快手截图
汉服快手网红:开始考虑做这个行业的高端领域
在快手上被称作“古装汉服王三哥”的王逢青,离开曹县时只有16岁,小学文凭。刚到青岛打工时,王逢青在工地搬砖,后来找了一份在码头的工作,一天能挣五六百元,月入七八千元。但因为太累,王逢青还是辞职了。
此后王逢青进入青岛一家机械厂工作,月薪2000元的他花费6000元学习三维设计,不到一年学成,此后转到管理岗,待遇越来越好,到2019年回到曹县前,一年已经有20万—30万元收入。
“生活不错了,但是离家太远。”王逢青说,故土难离,更何况他当时也听说了在曹县的同学一一致富的例子,年收入百万让他也觉得羡慕。
刚回到家时,王逢青选择做汉服生意,但不久便遇到了疫情,在家呆着的他和弟弟刷快手,无意间看到有人在卖汉服,于是二人试着在快手挂上几件儿童汉服,没想到第二天就出了7单,后来还越出越多。
王逢青考虑问题很细致,在快手直播间互动时,他不仅会讲解每一款汉服的设计,还会讲解这款汉服适合什么身高体重的人来穿着,同时,他还在研发“投影直播”,在他本人无法穿汉服示范效果的情况下,希望借助投影技术,更方便完善地展示产品。随着快手的推广,订单越滚越多,线下订单甚至超过了线上。“瞧,这就是一批来自邯郸的订单,晚上运走。”王逢青指着地上按照款式和颜色整齐排列的几十件汉服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目前每天只要开三小时直播,就能带来三天的订单量。
直播之后接货发货,往往要忙到凌晨。王逢青全家都在店里帮忙,父亲负责开着电动车拉货,母亲负责挂吊牌,妻子帮忙包装发货等。
虽然创业时间不长,但王逢青已经拥有县里最大的汉服批发基地,有几千款样式不同的汉服供不同人群选择。
“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行业的红利期。”王逢青说,租金便宜成本低,整个产业链又很完整,所以大家迅速有钱了,但有钱之后还要思考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将家族企业继续做成规模之外,王逢青表示,自己真正想攻克的,是汉服领域的高端市场。
“中低端市场占60%左右,10%—15%是中高端,5%是高端市场,我们怎么把产品做高端,这是我未来更想做的。”王逢青说。
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