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展区展览,已在位于黄桷坪的重庆当代美术馆开展。雕塑因其作品本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往往能够吸引观众们更多的目光。如何欣赏一件雕塑创作?相信艺术家本人最有发言权,让我们一起看看,本届全国美展雕塑展区重庆进京和获奖提名作品的作者怎么说。
《烈焰青春》 作者:焦兴涛
作品说明:雕塑表现了一名年轻的消防员从抢险救灾的一线下来,稍事休息,准备重返火场的一个瞬间。木雕的形制因为创造性的漆和色彩的敷设,使得传统的材料迸发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作品写实与写意结合,以精湛的技巧刻画了人物的形态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又以粗犷写意的方式,大刀阔斧地表现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大胆尝试木雕烧灼的材料语言,不仅契合了主题,更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通过精准的比例和尺度控制,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富于感染力地表现了新时代的英雄形象。
《为新中国雕塑》 作者:李震
作品说明:作品再现当年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老先生们,共同探讨创作方案的场景,作品中人物从左至右分别是张松鹤、萧传玖、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王炳召、曾竹韶。背景浮雕为《八一南昌起义》。
《好消息》 作者:王比
作品说明:网络时代,手机和讯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品选择了重庆的棒棒和外卖小哥以及烧烤店老板这些重庆街头处处可见的劳动者的形象作为塑造蓝本,用雕塑的方式截取了街头巷尾的一个瞬间,像一幕舞台剧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好消息让他们喜形于色,是国家的好消息,也可能是家庭的好消息,是有了一单新业务还是考试得了一个好分数……讯息已经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打动着我们的情感。
《团·结》 作者:葛平伟
作品说明:作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蓝本,通过“结”的材料语言展开,在利用原生木结的基础上,又附加制作的绳结,来呈现“结”的契合,借球体的团•圆形式,来表现孔子箴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地铁站》 作者:李占阳
作品说明:作品呈现了我乘坐地铁往返重复的不同形态,在一段时期里,挤地铁上下班是我的常态。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有思考,有观察,观察着地铁上的形形色色,从而在创作上有多启发。《地铁站》选取一个站点记录下车到出站的不同姿态的自己,同一人物的重复加强了作品的动态和叙事性。
《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刘强
作品说明:《圆梦——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袁隆平伟大的精神内涵与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温和而富有内力的形象。天地“梁”心,天地“粮”心,古语有云:“房顶有梁,家中有粮”,雕塑的主体采用收集到的旧式房屋的房梁经由现代技术拼接而成的木材,寓意“梁正粮丰”。为使雕像更加雄伟壮观,有意抽象放大人物的身体,象征他的身躯像大地一般,能承载万物。同时,身体化作抽象的稻米,代表着袁隆平潜心研究水稻,成功培育出杂交稻、超级杂交稻的不朽贡献。雕塑右侧由水波纹和海浪构成,中间是稻田,背后是沙漠,代表了袁隆平近年在盐碱地里种出“海水稻”,在沙漠里培育出水稻的最新科研成就,也暗喻人类在大地海洋上自然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胸怀天下造福于民的价值观,使得袁隆平在观众的视角中愈加伟岸挺拔,充满了巨人感。
《踏歌行》 作者:彭汉钦
作品说明:我希望我作品的呈现不是一个民族风情园,而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真实,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更是一个体现着旺盛生命力的土壤。我曾多次深入凉山州,感受颇深:小麦色的皮肤透着苹果红,高挑的身材,轮廓分明的五官和颀长的脖子使人印象深刻!浓黑的眉毛下,是被阳光炙热过的深遂眼神。传统布拖女装的披毡,形制独特,挺括厚实,在手工的朴拙中带着温暖的质朴,更是其羽衣背后的生活与真实性情。民族文化对我的吸引是深沉的,能够感知到它的美是幸运的!由此,我创作了《踏歌行》作品,来表现一方生机勃勃的土壤和一方人对脚下土地的热爱。
《留守的春天》 作者:石富
作品说明:《留守的春天》是《中国孩子》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祖国的富强,公益事业也不断发展,给留守的孩子们带来了关注与呵护,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留守的春天》采用拍照式的方式记录了一位坚守基础教育、默默奉献的老教师和农村留守孩子在一起的场景。作品通过将身躯瘦削的老教师与蓬勃向上、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进行对比雕刻,产生巨大的反差,旨在表现教育和公益的伟大力量,这力量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带来了春天。
《传承》 作者:杨恒清
作品说明:作品塑造了一位老匠人指导子孙雕刻木雕的情景,表现传统手艺的传承及创新。具有匠心精神的人会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东西加以一定的创新,再传承给下一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对未来充满希望,坚持自己的本心一步步朝着前方,向着远方走下去!匠心,最重要的是传承,将这一种美好的品德传承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也一直对未来充满着激情。
《阖家》 作者:赵强
作品说明:作品塑造的是一个现代农村幸福的大家庭。一直以来对我影响很大和最让我关心的就是“家”,因为“家”寄托了太多的东西,我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使得家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的娱乐方式等,家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和谐、温馨的家庭场景真正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和谐社会光辉的折射,也是我真切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愿望。而在塑造上我尽量让每个人物的形象特征鲜明,显得饱满、鲜活、充满生机。构图上则注重整个场景布局的整体感,团块儿感,避免作品显得分散,没有氛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 裘晋奕 整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