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消息,@逝者如斯夫dead,这是一个特殊的账号,它只为逝者发微博,只关注灰暗的头像。开通7年,它发了2100多条微博,送走了2000多人。
它有50万粉丝,但有人说,有时真不想看到它更新,那意味着又一个生命没有了。也有人把这个账号以“醒”单独分组,提醒自己更加珍惜明天。
手机截图
小林的“死亡产品”
在美国电影《兄弟出头天》中,有句经典台词:人会死两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在世界上不再被人记得的时候。
有网友说,这句话是他好好活着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正是@逝者如斯夫dead存在的原因——给每个逝去的人一个纪念之地。
网页截图
这些人中,既有名人,如在黑色九月中离开的多位艺术家;也有新闻事件当事人,如2012年,那个用时光机发布自杀微博的网友“走饭”;但更多的是无名无姓的普通人,因心脏病猝死的父亲、因校园暴力自杀的妹妹、因癌症离世的奶奶……
在@逝者如斯夫dead这里,所有的逝者都享受一样的待遇。他们的年龄、职业、去世原因以及生平故事会被编在一条微博中,供大家悼念。粉丝会默契地点上蜡烛,有时也会发送悼词或感悟。
手机截图
91岁高龄的“慰安妇”幸存者郝月连去世,有人祈祷:希望来生做一个被宠爱的小公主,一路走好。
23岁的合肥女孩被杀害,有人说,这个社会不应该只告诫女生要保护自己,还应该去教育男生不要去伤害别人。
高铁院士王梦恕离世,有人评论,又一颗星星亮起来了。
资料图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温情之所,可以窥探死亡,也可以倾诉心声。@逝者如斯夫dead的博主也被称为“微博入殓师”。
虽然跟电影《入殓师》主人公有着同款名字,但@逝者如斯夫的开创者小林却是一个不那么感性的程序员。
他说,自己起初只是想做个不一样的东西,试试不营销不买粉,做个别人都没有的话题,能做到什么程度。
视频截图:《入殓师》主角小林大悟
他所开辟的这个新的领域是死亡,而他做的则是“死亡产品”。
他用产品的思维来运营着这个微博,比如文字上要感人温情些,配图做得好一点,为产品找到忠实的用户,引导大家增加互动等,细说起来,就像是一个新媒体的技术贴。
网页截图
本来还能去红尘滚滚
这下只能工地搬砖
从2011年7月发布第一条博文,到2012年元旦时,这个微博就火了。2013年1月,他的粉丝数达到了五万九千多。
虽然很少去考虑情感,但这个微博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林。2013年12月,一个粉丝在微信上给他留遗言道别,之后就自杀离去。这件事给他很大的触动,晚上睡觉前他都会看看这位粉丝的留言。
小林说,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像你站在十字路口,一个人走过来,跟你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塞给你一点他的东西,然后就往你身后的深渊跳下去了。
“我就在想一个人的离去,他流逝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手机截图
互联网时代,一个人离去,微博上的记录就成了外人了解的一个窗口。在美国,有一个名为Tweet Hearafter的博客,专门记载逝者生前的最后一条推特。而小林则更往前一步,他用简短的话语概括逝者的特征,像个微缩的个人传记。
他说,他不是在哀悼,而是把每个人的微博都当成一个故事在读。他曾发微博称,能让自己继续下去的,就是阅读每个故事的温暖和感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仅有感动是不够的。2013年,@逝者如斯夫dead有了名气后,小林想把它做成一个网上的纪念平台,把所有线下去世的人都搬上去。为此,他还开始找融资,但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融成。“这个领域本就没有利益”,小林曾沮丧道。
手机截图:逝者如斯夫dead的第一条微博
另一方面,由于逝者这一话题比较敏感,很多粉丝也比较反感商业化。小林陷入迷茫之中,他不知道能靠什么盈利,他也愿意接一些和微博主题对口的广告,商业化是为了有资金做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但可惜没接到过。
广告接不到,卖东西也不知道卖什么,他只能拿自己的私房钱出来过日子。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没有收入来源。他调侃自己:“本来还能去红尘滚滚的,这下只能工地搬砖。”
资料图
后来,小林发现自己的一个星座微博号可以盈利,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那个号上。现在,那个星座微博也成了“大号”,粉丝数有1600多万。
但@逝者如斯夫的微博仍在运作,粉丝不断增长,他不用再费力地搜索逝者信息,投稿的人越来越多。
直到去年,他找了一个团队托管@逝者如斯夫dead,团队招募了新的志愿者,开发了新的产品,只不过,目前也没有经费来源。小林说,如果找不到人托管,这个号可能会停掉,也可能变成他的个人生活号。对此,他也感到很可惜。
网页截图
给觉得生活困难的人一点安慰和警示
新的志愿者团队开拓了更多内容。他们开设了“逝者追思”的日更栏目,专门供用户投稿。
因为他们发现,用户投稿的内容更能反映出他们微博的理念,所提供的东西也更能真挚地表达对逝者的情感,也会能让更多有纪念需求的用户得到心灵上的寄托。
纪念性的稿件则放在“微博人生”,此外,还有讨论生死话题的“生死思考”,自述抗病经历的“活着”,以及帮助抑郁症群体的“挑战抑郁症”等。
手机截图
在他们看来,这个微博的定位很特殊,它的初衷是纪念逝者,但在面对生死时,其实可以衍生出许多道理,每天都有人经历离别。在逝者外,生者也值得关注,所以,他们想做出一点能够温暖、教育、引起人们关注的有用的东西。
小林从产品角度分析,这可能会是以后的方向,毕竟是生者的需求,频次会高点。不过他也不知道会做成什么样子,未来仍不明晰。
2013年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说,等到微博达到了2000的关注上限就不做了。没想到,一下子做了7年。
资料图
“给觉得生活困难的人一点安慰和警示”,这是小林以前的希望。而今天,这一功能仍在延续。
在@逝者如斯夫dead送别的逝者中,有的是突发疾病,有的是交通意外,有的是遭遇不测,还有的是自寻短见。他们的家人或朋友,用匿名投稿的方式表达着怀念。
手机截图
有人在幼时亲眼看着爷爷在自己面前自杀,十几年过去,仍会想起那天的慌乱,时常责怪自己的无能为力。
有人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却发现父亲悄然睡去,没有一句再见。
而评论里的网友在安慰之外,也各有所得。有人花了五六个小时,翻完所有的微博,最后留下一句:“生命其实特别脆弱,说不定在未来某个时间就停止呼吸了。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资料图
人生难买早知道,小林说,如果一个人早早地就知道了时间的概念,也许他就会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譬如那些不敢做,但又是对的事情。
在《素履之往》中,木心曾说:生命好在毫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
而在@逝者如斯夫dead的志愿者们看来,也许敬畏死亡,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原标题:他是“微博入殓师”,记录那些再也不会亮起头像的逝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