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清代末期照相逐渐传至中国,慈禧拍照要看黄历
04-06 16:44:53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开放城市率先有了照相设备。

1903年清朝驻法公使裕康任满回国,把照相机也带回来了。裕康的儿子勋龄被慈禧召到宫里,在颐和园等地为她拍了大量的个人照。据说慈禧要拍照时除布置、装饰外,还要看皇历,择良辰吉日,可见当时照相对太后来说也是心有畏惧的。勋龄也为其他王公大臣摄影,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当时贵族的容貌气质。那时相机在中国可是新鲜玩意儿,从留传的照片可以看出他们面对镜头的不知所措,内心的惶惑不安,据说那时的摄影曝光时间很长,最开始是8小时,后来逐渐改进到20分钟,几分钟。长时间的一动不动,人的面部也自然就僵硬,没表情了。

当时上海租界首先出现了洋人开的照相馆,为外国人和中国富人服务,摄影技术都由洋人把持,中国雇员只能打下手,干杂活。据考证,在1891年,隆福寺开设了北京第一家照相馆,是中日合资的叫“同生照相馆”。没多久,有个叫任景丰的中国人,在琉璃厂创办了“丰泰照相馆”,他用高薪聘用一位洋人技师,操控中国人还不掌握的摄影、洗印等技术活儿。他又派自己的一个亲信充当洋技师的助手,私下处处观察,时时留心,偷学技术,不久就掌握了全套流程,可以独立操作了,老板就借故辞退了洋人,从此,中国人自己开的照相馆就在北京诞生了。

到了民国以后,在商业繁华的西四、东单、鼓楼、前门等都有了照相馆,但能进去的还都是富人,所以现在能看到当时照片的主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殷实人家合影。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热闹地界儿就陆续出现了民间摄影师。他们在庙会或天桥设个摊位,在后面墙上挂一块画有风景的布做背景,前面放一把椅子和一个茶几做道具,一架箱式照相机放在三角架上,机身后有一黑布袋做的暗箱,人钻在里面操作装卸底片,照相的人在椅子上坐好,照相师手捏连着快门的皮球,咔嚓一声,就拍摄成功了,过一天就可以取相片了。这种方式方便简捷,价格又便宜,那真是照相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现在我们已经是人人拿手机,随时可拍照,各种功能层出不穷,和一百年前刚入国门的摄影相比,那也真是沧桑巨变了。

原标题:清代末期照相逐渐传至中国,慈禧拍照要看黄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