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为什么兵马俑都是单眼皮?
05-23 07:43:00 来源:科普中国网微信公众号

西安,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当年很多朝代都是在西安建都,是非常传奇和极具历史性的城市之一。兵马俑就是历史的见证物之一。

但是有旅客去兵马俑参观,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兵马俑居然都是单眼皮的,这一发布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网友A:兵马俑的单眼皮是古代崇尚的美,所以兵马俑都是单眼皮的。

网友B:兵马俑的颜料掉光了,掉到只剩单眼皮。

网友C:是不是工匠偷工减料了,就省下一道程序?

修复后的绿脸俑

首先,我们来看下网友认为的“褪色说”。

专家们认为,兵马俑本身就是仿真人形态塑造的,所以形态各异,必然会有双眼皮和单眼皮之分,只不过双眼皮是用颜料画上去的,在兵马俑被发掘挖出来后,因遇到空气被氧化了,颜色也就褪去了,双眼皮也就变成了单眼皮。

这个说法虽然有点荒谬,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有学者证实兵马俑的确是上过颜色的,由于氧化,褪尽了而已!

这是保护修复后的彩绘跪射俑

至于“偷工减料说”,我们就不必再叨扰专家,问个说法了,科普妹在这里就可以回答你:“因为单眼皮陶俑比双眼皮陶俑好做,所以有人为了省事,偷工减料,将兵马俑都做成了单眼皮”的说法可能性微乎其微。

既然下了决心耗费如此工程去制作兵马俑,真人大小的陶俑都造出来了,该不会为了一个“双眼皮”而偷工减料吧~咱秦王差那点眼线的钱么?

陕西某景区山寨兵马俑,各个浓眉大眼,如同化了妆。

还有一种说法是雕刻单眼皮是因为可以突出士兵们的士气。不论是人还是马,清一色的身躯强壮,清一色的单眼皮,这种男人朴实,稳重,可靠,坐如钟,站如松。一旦出征,那就是惊天动地。

而这种单眼皮正代表了东方的神秘形象。仔细盯着这些单眼皮兵马俑,不禁一阵发颤,他们的眼缝里斜斜地露出刀刃般锋利的光芒,一股隐藏在冷漠背后的高傲即便是过了千年,仍令敌军颤抖。

资料图

秦俑的制作者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典型人物,千俑千面,秦俑的面部特征可以归纳为目、国、用、甲、田、由、申风等八种基本脸型,也反映了中国人面部特征的共性。

下面要开始说正经的了。

有专家认为,兵马俑既是艺术品,又是写实的。之所以都是单眼皮,说明当时的人物原型或者说模特就是单眼皮,这就牵扯到人的生理结构的问题。 

资料图

此展品为秦代的陶器,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俑坑中的兵马俑军阵是一个完整的军队,在军队内部有不同的战斗组合,每个战斗组合可能就会用就近地域的人来组成战斗组合,有一个宗族的、一个家族的、一个相近地域的人,或者一个村庄的人。 

所以,我们在兵马俑中常会发现类似双胞胎或者是长得相近的人存在, 这就说明军队的选拔有这种考虑。 

既然都是附近地区的老乡组成的队伍,所以人种应该也是宗族相近之人。 

资料图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中级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手中握剑,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副手,有的立于士兵队列中似为领队。

宽脸、扁鼻、单眼皮,正是纯纯的秦朝人最主要的特征,当时陕西地区祖先的基本面貌就是如此。后来的双眼皮、高鼻梁,都是混入其他民族的血统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秦人是典型的前期汉人!

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国所统治的西北地区人种是东亚蒙古人种,相对比较单一。这个人种的生理结构就是单眼皮,就是有“蒙古褶”。 

“蒙古褶”在医学上叫“内眦赘皮”,也就是内眼角的上眼皮盖住下眼皮,常见于东亚和东南亚民族。 

传说中的“蒙古褶”

晋室东渡后,汉族的遗传结构在民族融合后已不像秦、汉时那样“纯粹”。特别是公元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五胡乱华),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出现在唐壁画及雕像中大量高鼻梁大眼睛的胡人。此外,南下避难的汉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形成了民族融合后的新汉族人种。

不过单眼皮现在已经不局限人种了,都是靠基因来决定。不过兵马俑除了单眼皮之外,还有很多当年秦国人的特征,只是有待发现罢了。 

但是,即使秦汉以后,人们的眼皮形态已经多种多样,但单眼皮以及丹凤眼仍为汉人主流审美,比如古代岩画及雕塑中,唐宋之前的美人基本上都是单眼皮,这或许确实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普遍特征,或是社会普遍的审美偏好。

原标题:为什么兵马俑都是单眼皮?| 学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