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微信公号消息,新华社近日曝光,自7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铲毁2万多亩即将成熟的麦子、油菜,突击完成退耕还林指标。
很多网友看到新闻后感到“心疼”、“糟蹋粮食”。这种事,对有点社会常识的人、讲点群众纪律的干部来说,都会看出问题所在。但奇怪的是,地方治理中这种“反常识”现象,为啥还会发生呢?
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特尼河林场一处被毁的麦田(图源:新华社)
一
显而易见,陈巴尔虎旗的做法是一个多输局面:农民利益受到伤害,地方政府形象受损,上级政府还得照样支付退耕还林的补偿费用。更让人痛心的是,2万多亩即将收割的劳动成果被白白浪费,实在不可原谅。
有人说,这事主要责任在当地农民,因为陈巴尔虎旗曾发布过禁止种植的命令。但问题是,在3月春耕时为何不制止农民可能的违法行为,非要等到5个月后农作物要成熟了才行动?
面对媒体质问,当地政府坦言:马上要到8月31日完成退耕还林指标的时间节点了,再不抢时间完成任务就要被追责了。
其实,一些地方政府为快速实现某项政策目标而折腾群众、浪费社会财富、透支政府信用的做法,并不鲜见。同样的“唯上”逻辑,同样的“一刀切”手法,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都是常识的问题,为什么就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视而不见呢?
地方官员当然并不都缺乏“常识”。事实上,绝大多数地方官员对基层事务的复杂性有着清晰和清醒的认识;绝大多数基层党员干部也不缺乏群众观念,他们很重视群众利益。
但问题是,官员有“常识”并不等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身有“常识”。
在某种意义上,任何政策的制定,其实都有一个“完美行政”的想象,力求政策执行和政策目标之间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政策执行的偏差,都很可能被视作是对政策目标的挑战。
因此,地方上的政策制定者天然具有“上帝视角”。既然高高在上,政策就有可能不接地气,也就是可能“反常识”。
特尼河林场大片麦田、油菜田,被铲出一道道“斑马线”(图源:新华社)
二
就退耕还林政策而言,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试点、分配指标、规定检查时间并辅以督查,这些都没错。毕竟所有的工作节点都是一环扣一环。理论上讲,只要每个环节做到位,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
但在现实中,地方的政策执行并不一定那么完美,无论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限制,政策在某个环节掉链子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次陈巴尔虎旗的事件中,当地政府只是在春耕前下了禁令,却掉了一个重要的“链子”——没有及时出台对农民的补偿方案。这让很多农民无所适从,最后不少人抱着不减产、试试看的心态种上了庄稼。
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上级政策配套不够完善,下面没法及时完成;也可能是地方政府主观上不够重视,执行晚了;更可能是基层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如群众诉求多样,导致工作无法推进……
结果是陈巴尔虎旗政府从开始就失去了政策执行的最好时机,最终加大了后期政策执行的成本。因为对农民来说,只要种上了农作物,哪怕是愿意退耕还林,且补偿到位,他们也不愿意亲自毁掉劳动成果。
问题触发则源自上级部门的督查。
据报道,陈巴尔虎旗在今年6月接受上级部门退耕还林工作的督查中,因没有完成任务受了批评,这次再不突击完成任务,就要被追责。
上级的追责压力、硬性的指标规定,终于成了压倒基层干部、使之走向“反常识”的最后一棵稻草。
8月13日,内蒙古和呼伦贝尔两级政府表示将彻查此事(图源:微博)
三
那么,在上级督查面前,为何地方政府宁愿选择牺牲农民利益,也要无条件服从上级整改要求?难道不应该多方寻求上级理解,宽限时日吗?毕竟这庄稼过半个月就成熟了。
这恐怕不是个别领导干部主观意志能决定的,尤其是在问责的高压下,向上级提建议容易被理解为讨价还价,推诿责任。要知道,我们的基层治理还是束缚于“对上不对下”的运行逻辑。其核心表现是,上级部门从办事的职能部门转变成了专门调查的督查部门,而下面的地方政府则承担了全部的属地责任。
以内蒙古的退耕还林政策为例,自治区和设区的市一般只对本区域退耕还林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旗县级政府则编制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具体实施。方案上交后,区级主管部门就要对旗县级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复查。
这种执行体系在表面上赋予了旗县级政府足够的事权,让他们放手去干,但在上级机关全过程监管并随时抽查督查的情况下,基层政府的自主空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在上级机关看来,如果旗县级政府的领导能力够强,把退耕还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种种手段,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
但是,当地方官员的强统筹能力和地方治理体系的弱自主性发生碰撞时,就会产生意外的负面后果——典型的就像这次“毁田造林”事件。
这种“对上不对下”的地方治理思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地方治理的目标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么多为集体利益和群众着想的好政策,但在不少执行者眼中,也仅仅是上级交代的任务而已。
这就使地方治理建设的方向存在一个误区,即有些人觉得政策的稳定性越好,制度的完整性越大,上下级之间的一致性更强,治理体系就越是现代化。
这些人忘了很基本的一件事:基层治理的核心应该是群众工作,而群众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执行过程往往会出点意外。
以这次陈巴尔虎旗事件为例,如果地方治理有一定的自主性,如果地方主官对上级部门有点底气,如果上下级之间的政策沟通机制顺畅,类似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基层工作需要预留弹性,决策者不能只当监督者,执行者也不能对政策的初心不管不顾,一个更协调的上下级政策沟通机制需要建立。因为,地方治理的核心导向是人民。
原标题:【解局】2万多亩庄稼被铲毁,为啥有些官员不心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