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重庆日报消息,4月15日至21日是第25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7日,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重庆市癌症中心主办,重庆日报、上游新闻、健康人报承办的“肿瘤君,因爱重生——重庆2019肿瘤防治科普宣传月”活动拉开序幕,来自全市各大医院的21位肿瘤防治专家汇聚一堂,带来权威专业的医学科普,并对热度最高的防癌治癌问题进行了解答。
肿瘤预防与筛查
“左手一支烟右手一杯酒前面一盆火(锅)”这是消化道肿瘤的最爱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伟庆:在2018年重庆市癌症报告中,发病率前六位的肿瘤中有4个是消化道肿瘤,占人体所有肿瘤的50%以上。其实,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除少部分患者是遗传因素外,绝大部分与后天相关,跟饮食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大家都知道,老重庆人有一个习惯,左手一杯酒,右手一支烟,面前一盆火(锅)。入口烫、烟酒都会增加患消化道肿瘤的风险,如果市民的生活习惯得到较好管理,消化道肿瘤就能得到非常好的防治。
在消化道肿瘤中,筛查效果最好的应该是结肠癌,近年来,在日本、美国、韩国,结肠癌整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我国最新颁发的防癌指南里,建议40-45岁以上的所有人群都应该做一次筛查,如果发现有问题,尤其是腺瘤和息肉就要引起重视;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3-5年以后再检查。但是很遗憾,我们国家的消化内镜医生太少了,最近网上有一个预测,所有消化内科医生不吃不喝不睡365天能够做一半的人。我们重庆医疗资源是很丰富的,预约时间大概就是2-3天,所以重庆人是非常幸福的。
防癌控癌 先揪出这4大致癌因素
江津中心医院院长孙贵银:也不是说癌症就治不好,事实上是晚期肿瘤治疗效果不大好,现在基本上是早期癌症治疗效果都好,关键是怎么发现。原来我们说要“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实“三早”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揪出致癌因素。
现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癌率呈下降趋势,为什么我们国家肿瘤发癌率还在逐年升高?一是化学因素。比如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及其他食物,是否残留农药超了标?有没有打农药?包括还有很多食品事件,这实际上是一大类发病因素。
二是物理因素。比如说新装修的房子,比如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引起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电离辐射可引起癌症。
三是生物因素。目前已经证实的有,乙肝会导致患肝癌的几率增加,黄曲霉素、烟熏制品、槟榔、甲醛、二手烟等都被列为致癌物。既然已知这些风险,人们就可以尽量减少甚至避免食用、接触这些物质,保护自身健康。
四是饮食因素。例如重庆人喜欢吃泡菜,较高含量的亚硝胺会导致胃癌发病率增高。河南林县在全国食道癌高发,后来国家派调查组入驻调查。调查组发现当地人吃饭吃得很烫,食管黏膜上皮被反复烫,所以林县就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容易得癌症。这说明食道癌跟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还有普遍存在的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都会导致患癌几率增加。
事实上,防癌成本远低于治癌成本,只有做好了预防,才能在源头上降低发病率。
早期筛查对癌症防治有重要作用
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田福华: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在多年对癌症的探索和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某些不良习惯可能加速基因突变,因此,预防和早期筛查对癌症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以胃癌防治为例,我们应该学习日本。在日本,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0%,为什么?秘诀就在于他们重视全民早筛查。有数据显示,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用1年时间筛查了64万人口是否患有胃癌,又通过4年时间筛查了400万人的患病情况,上世纪90年代之后每年都有600万人口进行筛查。针对胃癌的防治,日本提出的口号就是:越早发现越好。我们应该意识到,日本之所以将胃癌的防治工作进行得这么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治疗手段,而是他们坚持早期筛查,赢在了起跑线上。
再谈谈肺癌。众所周知,已经有权威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生和吸烟有极大关联。最近也有研究指出,吸烟会加速基因突变,增加患上肺癌的可能。研究中针对因患上肺癌死亡人群的DNA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究。最终结果发现,不吸烟人群的肺癌基因突变平均是18个,最多的22个,而吸烟人群的肺癌基因突变平均是209个,最多的是1316个,这也告诉我们,戒烟有利于减少肺癌患病率。因此,不少国家开始想办法帮助国民戒烟。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二战期间就倡导国民戒烟,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吸烟率大大降低,之后,美国立法严格规定,公共场所严禁吸烟,这项立法推行后,美国肺癌发生率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下降,这得益于公共场所吸烟违法。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细胞变异到发展成癌症,大概需要2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国家明天推行公共场所一律禁烟的法律,25年以后我们的肺癌患病率就可能会大大降低。
预防儿童实体恶性肿瘤 孕前孕期是关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王珊:儿童肿瘤的发生在20年前是很少的,我们医院的肿瘤外科建立也是差不多20年前。当初我们病房有15张床,一般只有3张病床是肿瘤病儿,现在却加到70张床,还准备再开放10余张日间病床。由此可见,儿童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儿童肿瘤为什么这么多?首先必须承认,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社会发展,肿瘤肯定有一段时期会增高,儿童肿瘤也是如此。从发病原因看,儿童肿瘤一般来说和孕期相关,因为儿童肿瘤基本上是病原性肿瘤,一方面是白血病,另一方面就是儿童实体恶性肿瘤,它往往是胚源性的,也就是在母体发育过程中,胚胎发育有一些障碍,可能也就遗留下一些不完善的东西。
因此,当女性在准备怀孕之前以及怀孕前三个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连饮食习惯都要注意。因为患肿瘤的儿童,大多家里条件不太好,与其父母的工作环境也有关系。
我接触了很多病儿家长,他们真不太清楚什么是健康,什么是不健康。另外,我们国家也在提倡禁烟,但在很多环境里,你很难呼吸到一个干净的空气。因为太多的人在吸烟,吸烟不光是一手烟的污染,关键是二手烟的污染,对孕妇和儿童可能都是一个很不良的因素。
此外,就儿童肿瘤筛查来说,目前,全国还没有儿童肿瘤的筛查数据。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媒体宣传,希望国家能够重视,有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介入来进行儿童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
遗传基因是患癌主导因素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东林:俗话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除了外界因素,患癌因素中的内因便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这可以说非常重要,甚至是一个主导因素。
很多人觉得奇怪:我看到某某从来没有抽烟,生活也很讲究,怎么会得癌症?包括最近我们查出来的一些肿瘤患者,很年轻,从来不抽烟,也不喝酒,生活很规律,得了癌症。这是为什么?实际上这和他的遗传基因有很大关联。它的遗传基因可能存在着某种缺陷,或者我们叫做易感基因。这样才会导致有的病人容易发生肿瘤。
还有一种情况,比方说一家人夫妻在一起生活,吸同样的空气,两个人都不抽烟,一个人得癌,一个人不得癌,这个可能也是遗传因素造成的。生活中有很多自然因素,如果这个人正好对这个自然因素敏感,没有抵抗力,就会发生癌症。
基因因素的预防相对较难,甚至还有一些癌症是我们没有发现的,但现在我们基因测序的技术在飞速发展,我相信以后这方面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防癌筛查男女有别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主任余慧青:对男性来说,我建议体检的项目有甲状腺彩超、肺部CT、上腹部彩超、无痛胃镜以及前列腺检查;女性的体检项目应该有甲状腺彩超、乳腺彩超、肺部CT、胃肠镜以及妇科检查,基本上能筛查大部分常见的肿瘤。我大概算了一下,这些影像检查和常规筛查大约需要2000元左右,远远低于肿瘤中晚期治疗的费用。另外,无论男女都可以做一个肿瘤标志物检查,如果标志物有升高,就可以进行针对性检查。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发病率也会增长。我建议40岁以上人群都要进行检查,面对不同的检查结果进行下一步的选择。比如胃肠镜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是阴性,就可以2-5年再去复查;如果是阳性,例如有高危的息肉、腺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如果有家族史,检查的频率就应该再高一点。
肿瘤治疗
把基本的科普知识传递给大家
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吴永忠: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我们花了很多钱在治疗上面,但是人救回来了吗?事实是,早期筛查非常重要,我们花很少的钱做检查,早期发现了肿瘤,治疗可以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个5-8毫米的小结节,腔镜手术就解决了。 目前来看,肿瘤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内因和外因综合导致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的人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发生肿瘤,有的人喝酒抽烟熬夜却不发生肿瘤。那么对于内因的病人怎么办?还有就是外因的病人怎么办?怎么更高层次地预防?预防和早期筛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对于一些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肺癌,又爱抽烟,又长期处于受污染的环境下,那么到了40岁以上,应该每年定期做一个低剂量肺部CT;对于胃癌的高危人群,饮食不规律、喜欢吃烧烤这些不健康的食物,那么每年就应该做一次胃镜,两年一次肠镜。 关于肿瘤,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第一是预防,要养成好的习惯,第二是筛查,这两个环节必须加在一起。我一开始是作为医生,治疗病人肯定有成就感,但是后来我做了院长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发现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完,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所以后来我站出来牵头做“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请全市和周边省市一起来做科普宣传、早期筛查、规范诊疗,把基本的科普知识传递给大家,让老百姓知道可防可治很重要。
多学科联合会诊 不让肿瘤患者“单打独斗”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主任周晓红:作为头颈肿瘤科医生,我有两个体会:第一个是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定要做,第二个是规范化合理治疗。对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关键点就在于我们怎样进行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包括综合治疗的方式以及序列。比如肿瘤患者来了,特别是中晚期患者,他可能需要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介入治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些治疗方法运用到患者身上,序列怎么排,是先手术还是先化疗或先放疗?这时就需要MDT(多学科联合会诊)。
MDT就是把内科、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召集在一起,针对患者具体病情、个人需求等进行讨论,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规范化治疗方式,这样不但能让患者获得更精准的治疗,也能减少患者在各科室间的奔波。
规范化治疗是从战略层面上制订方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主任余慧青:规范化治疗不是分期来做治疗,这个病人一旦确诊了就应该是规范化治疗。为什么要规范,其实规范化的目的就是从战略层面上给病人制订方案,个体就是从战术上实施方案,你什么时候给他实施什么方案。所以,规范化是为患者考虑,让患者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受益和安全性,然后再是个体化。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多学科联合会诊,组织内科、外科、病理、专家、中心学科、影像科医生进行综合讨论,让患者治疗方案更精准,也有利于分期诊疗。
医者不要有自我偏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珊:说到规范化治疗,从医务人员角度来说,规范化就是避免医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这个医生他喜欢手术,可能一个病人到他那儿去了,不管适不适合手术马上就弄来手术。而那个医生可能很喜欢用药,病人去了,也可能刚好是一、二期可以手术,他要用药。所以医者不应有自我的偏好。那么从病人角度,病人也有一个依从性,有的病人可能和医生很合作,这种病人治疗起来就配合比较好,治疗效果可能比较好。现在网络很发达,有的病人喜欢上网查,从而有自己的偏好选择,比如医生认为他应该先去活检,但病人就觉得你这儿取活检不行,我到他那儿一刀就切掉了。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确定下来哪个阶段该实施什么,否则的话可能影响的是长期存活率的问题。目前国内国外也有很好的解决方式,主要就是多学科联合会诊。
但不管是医生个人还是团队,要做的就是以病人的最大获益为宗旨。一切医疗活动都应该为病人的获益为治疗宗旨。所以说我觉得规范和个体是不矛盾的,首先治疗肯定要在规范下进行,因为规范的目的就希望统一一个基线,否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在统一的基线下,尤其是四期或者高危期的病人,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人的基因表达可能有些不一样,那就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我接触的MDT有很多方式,认同的原则就是病人获益。而且病人要有一个主诊的医生牵线,进行系统治疗,这样病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首诊不规范,可能一个病人根治的机会就失去了
石柱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冉广汉:每个医院都在建肿瘤科,让老百姓能就近得到医疗服务。但专科建设需要人才,现在很多医院没有专科的人才,因为肿瘤治疗是一个规范性非常重要的过程,如果首诊不规范,可能一个病人根治的机会就失去了。
受益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搭建的“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专家团队专门来我们医院待了一个月,手把手地教我们,让我们县级医院的能力提升很快。
县级医院能力提高以后,受益的是老百姓,我们现在肿瘤病人有100多个,确实是为老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肿瘤辟谣
患者不应将中西医割裂开来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朱丹:中医诊断肿瘤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上世纪80年代,我发现有些患者的耳纹是黑色的,有些耳纹是亮的,在询问对比后发现,凡是黑的都是肿瘤患者,所以1985年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分别从耳廓视诊、耳穴电探测、耳廓染色等方面进行研究。
中医里耳纹属脾脏,西医中的免疫力低下就是中医的脾虚。我发现除了肿瘤,身体不同地方的结节在耳廓上也有体现,因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都汇聚于耳。研究显示,癌前期病变,患者耳廓的电阻变低,而正常人应该是变高的。
中医博大精深,耳穴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观察耳廓上各种阳性反应,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粗筛,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痛苦。目前,肿瘤的治疗大部分是运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诊治肿瘤时也需要通过西医检查结果来判断。我认为,患者不应将中西医割裂开来,互相结合、相互支持能更好的帮助康复。
树根树皮就能治好癌症?
黔江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刘恩强:谣言,有时候很致命。比如有些老百姓没有医学常识,会因为盲目听信不实言论,延误治病良机,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当地癌症患者中流行一条传言:用紫杉树的树皮、树根泡水喝,可以防癌控癌。于是,很多病人到山上去挖紫杉,把树根、树皮全拿下来泡水,结果不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医学上从紫杉树中提取了一些成分入药,但这是专业操作,老百姓自行将树根、树皮当作治病的药物,不仅不会有防癌抗癌的效果,还很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
另外一个就是对中医有误解。就像我们说的化疗、放疗把癌细胞都杀死了,正常细胞也被杀死了,所以有一部分人就不愿意做化疗放疗,甚至不愿意做手术,就找中医来看。所以很大一部分病人在早期时通过中医药治疗,延误了病情,本来有些病人完全可以通过做手术联合化疗放疗彻底治好,有的可能治愈。这样的例子不少,有些病人两年前患癌,两年前是早期,但服用了两年中药后再来查已经是晚期了,所以还是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化疗药物会危害病人生命?
璧山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孙岚:有研究报告指出,55%的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但我们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治疗理念。首先,在治疗上,我们要做规范化的诊疗,目前我们常常提到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能够帮助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治疗的失败(转移或复发),保证诊疗的规范化。
其次,我们需要树立放疗和化疗的正确观念,比如放疗,除了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有时候,放疗还可以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抑制肿瘤远处的生长。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放疗的远隔效应,所以,放疗不应该只被认为是一个局部治疗手段,这一点与手术不一样。
有些传言说化疗药物会危害病人的生命,就更属于无稽之谈。以前大剂量化疗可能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白细胞减少、呕吐、吃不下饭等等,因此病人“谈化色变”,现在有了5-HT3受体拮抗剂等新药,化疗副作用可以很好控制,病人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
另外,谈一下一直存有争议的,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话题,我认为不应该去极端地看待,完全摒弃或是完全迷信中医中药都是不够科学和理智的观念。西医可以做攻坚,中医可以做辅助,目前我们在临床上通过中西医配合治疗肿瘤,效果很不错。
不过,在病人放化疗期间建议不要用“攻伐”的中医药,尽量用“扶正”的药物,少用或不用“祛邪”药物。
做CT检查会致癌?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谢悦:我个人觉得中医肯定是有效的,中医肯定是可以治疗肿瘤的,而且国家层面上也大力弘扬中医中药,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选择使用中医中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讲的多学科联合会诊,甚至应该把中医请进来,隔行如隔山,我们不能够简单一刀切,包括我可能经常给病人介绍,你在放化疗强硬的阶段,如果你要用中药,你多用一点扶正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攻的少用一些。我们应该中医和西医更好的交流学习,把他们请进来融合起来,中西医结合。
CT检查会不会导致癌症?这是许多人都有的疑问。答案是不会的,因为它的辐射剂量非常小,对人体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例如肺癌,做一个螺旋CT能够很好地筛查肺癌,而且经过这个筛查也可以明显降低早期肺癌的死亡率,能够把肺癌的诊断提前,治疗效果相对更好。
我们一个人一年大概的辐射剂量是3个mSv,我们如果做一次普通的CT,我们的剂量大概是7个mSv,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两年的辐射量,我们做一个低剂量的CT大概也就是1.5个mSv,也就相当于半年,如果我们做一个PET-CT,辐射剂量是25个mSv,相当于8年的剂量。因为照一次片导致患癌症的几率非常小,并且医生建议检查的都是患癌高危人群。
人文关怀
从不会给病人说没有希望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科副主任张毅: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中晚期的病人,医生可能说:“你这个病没有治了,你自己回去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如果这样,病人就真觉得没有希望了,但我从来不会给病人说没有希望了,哪怕确实我知道但我也不会这么说,更何况晚期肿瘤现在是相对的。首先因为每个疾病特点不一样,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如果手术可以切,联合手术以后实际上5年生存率是超过50%的。
第二个就是因为现在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比如靶向药物。我接诊过一个胆囊癌病人,这个病人求生欲望非常强烈,我就给他开了靶向药,实际上这个药并不是针对这个疾病的,但是看了一些报道可能有效,但是他吃了两个月以后肿瘤缩小了,然后我们成功做了手术,而且这个切片是阴性。所以即使有些肿瘤是中晚期,但是给予一些个性化的治疗也有可能取得一些很好的效果。
所以医生要给病人希望,我们可以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我不敢给你保证,但是你至少是有希望的。另外就是要给病人树立一种观点,肿瘤是一种慢性病,你要用慢病管理的观念看待它,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说这次治疗就完了。你也可以把肿瘤看成糖尿病、高血压,即便不能根治,但是你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它。
当家属患上癌症 告知方式有技巧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南映瑜:我简单讲讲淋巴癌,淋巴癌叫恶性淋巴瘤,是不是淋巴结肿大了就是淋巴瘤?不是的。淋巴瘤通过淋巴结的活检可以确诊。
面对早期的肿瘤患者,要肯定地告诉他病情,早期癌症的治愈率较高,增强他治疗疾病的信心。对于晚期患者,可以与家属商量后,酌情处理,但还是建议告诉病人患癌的事实。因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患者从各种渠道、家人朋友的言语表情,都很容易知道真相,与其让他猜疑,不如坦率告诉,并给予信心。
让肿瘤病人学会接纳自己
璧山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孙岚:我觉得人文关怀更应该侧重于人文,用医学专业看待问题,但是从病人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怀在我来看,就是顺着病人和家属的思维走,抚慰他,要多思考病人的处境和立场。我学心理学的时候,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晚期肿瘤患者到我们这里来治疗,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很多肿瘤病人,当他第一次得这个病,他很迷茫,在他心里,肿瘤是个非常强大的对手,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他的心理历程首先是震惊,然后是怀疑,然后是沮丧、否定、拒绝,最后是失望、绝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教他,就是我们医生说的“患者教育”,教他怎么做个“好的”肿瘤病人。教他如何接受自己,教他去观察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肿瘤患者有攻击性?他会对周围的人发火,有时候他会沮丧,甚至自杀。他为什么会攻击别人或者攻击自己?他实际上是以这种攻击行为在发泄,就跟我们平常生气一样。这并不是错误的,但是我们要教他,教他认识自己,然后学会控制。比如我独自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就属于防御状态,高度紧张,虽然周围没有“敌人”,这个时候如果孩子不听话,我身体就会默认受到袭击,然后发起反击,对孩子发火。肿瘤病人始终都会处于一种防御状态,他会始终保持警惕,不知道这个“强大敌人”什么时候再出现,再发起攻击,就是病人始终处于一种准备攻击的状态,这个时候任何外来刺激都会让他产生攻击行为。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做的应该是教他,让他观察自己,接纳自己,降低防御状态,减少攻击行为,并告诉他“这个敌人不可怕,我们会和你一起战胜它”,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种方法的。
肿瘤病人回归社会能促进治疗
大足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举:我想强调肿瘤患者康复这块,很多病人认为得了肿瘤就应该休息,就不能回归社会,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往往肿瘤患者经过治疗以后,还要通过回归社会,适当地参与一些工作和社会活动来得到更好的恢复。
我们现在肿瘤治愈率能够达到40%,这一部分病人回归社会,改变熬夜、抽烟、喝酒等生活习惯,避免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才能够让身体真正获得康复。我们医务人员不仅应该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还应该全程帮助和指导患者,让他回归社会,收获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预防乳腺癌的黄金法则是回归自然规律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周鑫:因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生存期很长,这就存在一个康复问题,不光是身体上的康复,还有心理上的康复,所以我们很强调患者必须要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实际上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他必须要回归以前所存在的群体。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他需要被认可,被承认,被需要。如果说他一直孤立自己,对他的治疗是很不利的,因为相对来说,一直压抑的病人,他的免疫功能是会下降的。所以康复是特别重要的,特别是心理上面,家庭对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的乳腺癌发生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肿瘤筛查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人们的检查意识也越来越高,许多肿瘤患者会检查出自己的病情。二是现在社会压力大,晚婚晚育成为一种趋势,跟乳腺癌有一定联系。
对于女性的乳腺癌,我的观点是在你人生各个阶段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比如说你该生孩子时就生孩子,该母乳就母乳,到年龄了该绝经就绝经,不要人为的去改变一些东西。乳腺癌跟晚育、不哺乳都是有联系的,这实际上就是人应该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需要改变“肿瘤就代表死亡”的认识
江北区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宁泽:我想谈两个观点。其一,肿瘤就是一个慢性病,跟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规意义上的慢性疾病是一样的。那么肿瘤治疗就需要规范化,不要听网上说怎么怎么样,就像搞装修,你还是找专业的装修公司好一些,那么肿瘤还是要找专业的肿瘤科医生。不要去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到后面走到专科医生这儿来已经是晚期了。
其二,我们需要改变“肿瘤就代表死亡”的认识。谈到肿瘤,人们都会觉得恐惧,认为患上肿瘤疾病,就预示着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其实不然,如今已经有肿瘤疾病可以得到治愈,还有不少经过早期筛查发现的肿瘤疾病能及时得到控制,延长生命获得高生活质量。并且,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让肿瘤病人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自己。
早期患者最好如实告知
巴南区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包中会:我们科室有不少患者担心肿瘤会传染,只要来医院看病之后,回家都要把鞋子衣服立即换下。的确,目前已有肿瘤被发现和病毒感染有关,但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日常接触就会被感染;而且,大部分肿瘤还未被证实和病毒感染有关,所以不用过于敏感和担心。
还有就是肿瘤患者有一个知情权的问题,如果确实是早期,我建议是要告诉患者,让他正确面对,积极治疗。你告诉他早期治疗效果很好,他自己也有信心。但对晚期患者,我们跟患者家属肯定要做一个真实的病情交待,但是对患者我们就告知他,就说他这个期别很早,让他有信心接受治疗。还有很多患者,不是他们排斥放化疗,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们的家属对放化疗很排斥,认为病人不能承受,其实并非如此。
这4大类致癌因素你不得不防
除了烟、酒、火锅以外,这四大类致癌因素,你也要加倍小心!
1 化学因素
蔬菜、水果是不是泡了福尔马林?有没有打农药?食品是否安全?这些事一定要注意。
2 物理因素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引起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电离辐射可引起癌症。
3 生物因素
乙肝会导致患肝癌的几率增加,黄曲霉素、烟熏制品、槟榔、甲醇、二手烟等都被列为致癌物,尽可能远离。
4 饮食因素
泡菜含有较高亚硝胺会导致胃癌发病率增高,食用很烫的东西或霉变粮食跟食道癌有密切关系。
遗传基因
事实上除了上述四大外界因素,患癌因素中的内因便是我们的遗传基因,这非常重要,甚至是一个主导因素,如果家庭有患癌史,需要特别留意。
本版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整理
原标题:肿瘤没那么吓人,它就是一种慢性疾病——防癌控癌,权威肿瘤专家有话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