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红色三岩”的来历
07-05 08:42:54 来源:风正巴渝

风正巴渝消息,重庆是一方充满红色记忆的英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先辈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他们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强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是重庆开展主题教育生动的教材。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探访位于渝中区的“红色三岩”旧址,聆听红色往事。

“红色三岩”的来历

抗日战争时期,红岩、曾家岩、虎头岩被称为“红色三岩”

位于红岩村13号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红    岩

红岩本是一处地名,位于距重庆市区十余华里的西北郊嘉陵江边,因这里的地质结构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又叫红岩嘴。

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位叫饶国模的知识妇女买下这里,辛勤开垦花果农场,满山遍野种上了桃树、梨树、苹果树、葡萄树、梅树、海棠和月季。至抗战前夕,红岩嘴山谷已是花果满山,绿树成荫。因饶国模的丈夫姓刘,外间亦称“刘家花园”。

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因为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最初秘密设在机房街70号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由于城区住房不敷使用,加上日机轰炸很不安全,周恩来到重庆后马上指示在城区近郊另觅新址,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选中了饶国模的花果农场。

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拟在农场建立机关时,饶国模欣然延纳,当即划出地皮供中共修建办公住宿大楼,并积极帮助筹建工作。1939年5月,“五三五四”日机大轰炸,机房街70号被炸毁,董必武、博古等率领南方局和办事处大部分同志迁往红岩村,散住在农场工人宿舍和堆放柴草杂物的几处茅草房里。是年秋天,由办事处同志自己设计、修建的办公住宿大楼竣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重庆地方当局将这里的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从此,红岩村这片红色的土地就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成为革命的象征。

曾家岩50号内景照片

曾家岩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考虑到办事处住房紧张,而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遂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名义,租用了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50号主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周公馆内。

在周公馆外面,距大门右边百米之遥的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边毗邻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周公馆的内部环境也非常有趣,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为南方局租用,其余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的刘瑶章和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这就形成了国共两党人士同进一个院、共住一栋楼的有趣现象。

住在这里的国民党人士虽同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人员共同进出一个大门,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息,但互相几乎没有往来,却也相安无事,亦不失为抗战期间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位于虎头岩村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虎头岩

《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机关报,由该报社编印发行的《群众》周刊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它们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党刊。

《新华日报》于1937年在南京筹办,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创刊。1939年,因遇日机轰炸损毁严重,《新华日报》自是年5月4日停刊,报馆迁往与红岩毗邻的虎头岩下重庆化龙桥新村165号(现位于渝中区虎头岩村)。同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在这里复刊,一直战斗到1947年2月被国民党无理查封为止。就是在这低矮潮湿的报馆里,《新华日报》在周恩来和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报道真实情况,传播革命真理,向全国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同时揭露国民党的黑暗和谬误,揭露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使国统区广大人民呼吸到新鲜空气,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重庆出版九年多,坚持发行直至被国民党查封,赢得了广大群众和进步人士的拥护,成为国民党顽固派摧不垮的坚强“堡垒”。

原标题:廉故事|“红色三岩”的来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