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伯在三峡广场祭拜父亲潘梓年的雕像
“新华扫荡中央,新华扫荡中央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就知道《新华日报》的报童来了。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38 年元月在武汉创刊,至1947年2月被查封,历时9年。9年时间里,《新华日报》成为了一面“插在国统区的红旗”。
夏日的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潘梓年的雕塑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闪闪光芒。满头白发的潘新伯将一束百合默默地放在了父亲的雕塑前,双手合十的他,静默地站在雕塑前,和父亲悄悄述说着心底的话。
“这次我回来,就是专程为了祭拜父亲,看看曾给我带来无数难忘回忆的《新华日报》旧址。”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新华日报》的印刷机
在潘新伯的回忆中,《新华日报》、新华报人恪守新闻准则的精神被一一再现。
“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正代表了舆论力量,这是中国记者的圭臬。不管有多强大的力量在后面紧迫或前面诱惑,黑是黑,白是白,没有丝毫的假借和含糊,从未对董狐那支直笔放松过放弃过,这才对得起真理,才对得起人民……”
“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担任《新华日报》首任社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 三天后,周恩来召见“左联”剧作家夏衍,向他传达指示。
紧接着,周恩来约见一个月前刚出狱的潘梓年,说服他放弃去延安的愿望,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党报。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被钦点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
从接受党的任务开始, 潘梓年就一刻没有休息,他四处奔走 , 找房子、搞设备,还要与国民党当局交涉。因战局紧张,潘梓年又带领大家撤至武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冲破了国民党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新华日报》的印刷机
1938年1月11日,筹备完成的《新华日报》发出了自己的创刊号。
“这一天, 正好是父亲46岁的生日,因此,《新华日报》对父亲来说,就像他的另一个生命一般。”
潘新伯说,父亲曾告诉他,因为《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独树一帜的为群众说话,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我们的报纸” 。
面对着《新华日报》愈来愈大的影响 , 国民党当局开始处处刁难。
1938年1月17日,数十名暴徒手持铁棍、 板斧闯进报馆, 对营业部进行打砸抢。面对当时报社一 片狼藉的情景,潘梓年首先指示大家要连夜修复,保证 1月18 日《新华日报》照常出版。 同时在报纸上刊登 《紧急启事》,说明真相,希望各界人士予以声援。
在党的领导下,潘梓年本着共产党团结的精神和“有理、 有利、 有节”的原则将所有问题一一妥善解决。
1938 年10月,日寇进攻武汉,潘梓年带领部分工作人员乘“新升隆”号轮船撤至重庆。
由此拉开了《新华日报》在重庆的岁月。
潘梓年曾和周恩来一起走上街头散发《新华日报》
虽然《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时候潘新伯还很年幼,但是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口中的一件往事却让他一直深刻于心。
“父亲曾告诉我,在皖南事变时,周恩来不仅在《新华日报》上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还带着父亲和其他《新华日报》的员工们一起,上街散发当天的报纸。”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周恩来当年的办公室
在国民党当局严控《新华日报》出版内容的当时,周恩来的题词是如何被刊登出版的?潘新伯道出了这份报纸得以刊发的始末。
1941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3周年纪念日,正当大家聚精会神聆听周恩来的报告时,八路军办事处突然送来一份电报。
原来,蒋介石布置重兵对奉命北移的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进行“围剿”,到电报发来时,战斗还在进行中。消息传来,群情激愤。
在这场被称为“皖南事变”的战斗中,新四军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
1月17日,国民党当局污蔑新四军为“叛军”,下令撤销其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并准备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大肆宣传。
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把皖南事变的真相告诉广大人民群众,《新华日报》写了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结果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全文扣押,不准刊登。
周恩来愤然写了两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要求报社第二天务必刊登。
“父亲说,当天晚上,国民党新闻检查人员守在新华日报社等待将要出版的报纸,并在报社周围布置了许多警察特务。他一面派总编辑章汉夫巧妙应对国民党的检察官,将没有“违检”的样刊送呈检查,一面亲自向《新蜀报》、《大公报》和《商务日报》等民主报馆的负责人说明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赢得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天,赶在各大报纸发行前,《新华日报》就开始在大街小巷发售。整个山城因周恩来的题词而震动。
“我记得父亲曾告诉我,第二天,周恩来就带着他一起走上了重庆的街头,散发这份特殊的《新华日报》”
团结一切正义力量为抗日统一战线作有力铺垫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
“父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深深感到民主人士支持的可贵,所以他一直坚持与党外民主人士精诚合作,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更多的朋友。”潘新伯说。
在学术界,潘梓年经常奔走于马寅初、黄炎培、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进步人士中间,与他们交换意见、商量策划,请他们为《新华日报》写稿。他还发起组织“中国学术研究会”等团体,请著名专家编辑《新华日报》的《自然科学》副刊,开展多种学术活动,把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的教授学者团结在《新华日报》周围。
在新闻界,潘梓年更是广交朋友,“父亲经常邀请《大公报》的王文彬等知名记者谈心, 自然地向他们渗透党中央的政策精神,引导他们向党靠拢。有一次,《新蜀报》经济上遇到困难,总编辑周钦岳向父亲求助,父亲马上向中共南方局汇报,帮他解决了3000元现款。”
这样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自然使《新华日报》拥有了很多真诚的朋友,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统一战线作了有力的铺垫。
潘新伯说,《新华日报》上曾有一篇社论——《记者节谈记者风格》。“我觉得这篇社论就是为父亲,也为他的同仁们写的一曲正气歌。”
“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正代表了舆论力量,这是中国记者的圭臬。不管有多强大的力量在后面紧迫或前面诱惑,黑是黑,白是白,没有丝毫的假借和含糊,从未对董狐那支直笔放松过放弃过,这才对得起真理,才对得起人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