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多少?
06-28 14:50:29 来源:重庆微信公众号

直辖23年,重庆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大都市屹立于两江四岸,越来越多高楼商场拔地而起,大街小巷的店铺也在进行着快节奏的迭代更替。

那些曾经熟悉的老店铺、老行当,好像带着那个时代的勤俭节约,开始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那些深藏的记忆,却让人久久不能忘却。它们带着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也带着老一辈人最淳朴的生活痕迹。

今天,和市帅一起走上重庆街头,穿过老街旧巷,探寻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

一根棒棒一双肩,撑起一个家

“高高的朝天门哟,挂着棒棒的梦。长长的十八梯哟,留下棒棒的歌。爬坡上坎脚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

提起棒棒,很多重庆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个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竹棒,脚下踩着军绿色胶鞋,沿街游荡揽活的形象好像就这么跃然眼前。

因山城地形造就出的特殊职业,曾经山城的大街小巷,总能看他们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靠着一根棒棒和一双肩膀,撑起一个家。

而如今的山城,早已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时代,曾经浩浩荡荡的棒棒大军,十之八九都已改行,只剩零星的棒棒们还在游走,寻找在这座城市,属于他们的天地。

宝藏报刊亭,满是儿时回忆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等报刊亭进新杂志的时光度日如年。

过去的报刊亭,不过方寸天地,却像是一个藏着宝藏的百宝箱。《意林》、《读者》、《故事会》、《知音漫客》……在那个各种电子产品、娱乐设备不太发达的年代,是无数人的快乐源泉。

如今走上重庆的街头你就会发现,曾经的报刊亭,是真的快要消失殆尽了。在这个众生喧嚣的时代,消息传播不过指尖一触。曾经翻阅报纸杂志的人,开始拿起手机,低着头,沉浸在快节奏的“拇指阅读”。

为了维持生计,如今那些本就少得可怜的报刊亭,有的在卖各种报刊杂志的同时,也做起了小卖部的生意。那些年在报刊亭追过的星、存钱买过的漫画连载、打过的公用电话……也许以后就只能永远存在于记忆中了。

曾经,好的棉被要盖十多年

“霜前冷,雪后寒,进入十月把花弹。”老一辈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不同寻常的记忆……

在过去,铺的、盖的都是手工加工的棉被,天冷了,家里的大人们会把旧了、硬了的被子拿去弹棉花的店里重新弹一下,大棉被又会柔软如新,睡在这样的被窝里,整个冬天都满是温暖。

而如今,和那些卖着羽绒被、蚕丝被的时尚家居店相比,老旧的弹棉花店里棉絮飞扬、细尘飘荡,落寞而不起眼,像一个写满了故事的老人。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手工弹棉花也被机械化操作逐渐替代,这门历史悠久的手艺,也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旧时岁月,一针一线皆是考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添置新物件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候,不管是衣物鞋袜穿坏了,还是锅碗雨具用坏了,只要还能修补,就绝不舍得扔!

没有精致的门头,没有华丽的包装,曾经的街边老巷,修鞋匠、修伞匠、裁缝师……好像随时都能看到这些能工巧匠的身影,他们就这样靠着玩转指尖的才华为旧物带去新生。

如今的生活好了,新鞋新衣物穿几次丢掉的比比皆是,而那些卖得贵的大物件,许多专柜也自带了维修服务,老师傅们曾引以为豪的手艺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处……

旧时的老行当,大多都是为了生计发展出来的,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老行当,老手艺都逐渐被新事物所替代。

但对于故去的岁月来说,老行当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难以忘却的记忆。

原标题:重庆那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你还记得多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