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第十二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仪式在重庆市第一中学举行。此次获奖者共有20人,年龄大致在12岁至19岁之间。
这群科技追风少年是如何养成的?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曾驿雯:
小朋友眼中的草是绿色,她眼中的草是枯黄色
人物档案:
曾驿雯,12岁,重庆市渝北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主要科技成果及获奖情况包括: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荣获第13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荣获第6届渝北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等。
曾驿雯爱好广泛,科技、学习、美术、舞蹈、音乐、写作,都是能手。
颁奖现场,她展示了自己的两篇论文,分别是《探寻御临河流域水稻传统种植的秘密》和《探秘巴渝传统农具之锄头》。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住在乡下,小时候我经常去他们家,觉得农村很好玩,他们也会带着我做一些农活,比如说挖红薯。在劳作过程中,我发现种植农作物,几乎都离不开锄头。”说起自己为什么会专门写研究锄头的论文,曾驿雯开始滔滔不绝。
“我当时就对锄头这种农具产生了兴趣,后来有一次写一篇关于袁隆平的文章需要配图,就去网上搜索跟农耕有关的图片,结果我意外发现,锄头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这就再一次增强了我的兴趣,于是就决定写这么一篇论文。”
曾驿雯表示,决定选题后,自己先在网上查看相关内容,接着去了西南大学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地方,查阅资料,丰富相关知识。
待这些内容在自己的脑子里基本成型后,曾驿雯开始了实地调查。
“我去了统景的农村,也就是我爷爷奶奶家,在大人的协助下,走访了多家农户,并将他们的锄头拆分开来。”曾驿雯说,锄头的每个零件都很重要,自己实地调查了三四次,才将论文所需实践内容搜集完毕。最后,曾驿雯又回到学校,在科技辅导老师冯宗德的协助下做实验,做模型。一步一步,才总算完成获奖的论文。
“她是一个观察力比较强,且对事物认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孩子。在她大概3、4岁的时候,有一次画画,要画草地。其他孩子的草地都是绿油油的,唯独她的草地,一片枯黄。我问她为什么画枯黄的草地,她说在她眼里,草地已经开始在慢慢枯萎。”曾令华是曾驿雯的爸爸,也是一名语文老师,他表示,自己从很多细节中,发现孩子观察力敏锐,见解独到,于是便开始培养她对科技的兴趣爱好。
“我对她的培养主要是从思想上和行为上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我自己是语文老师,对历史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我经常给她讲历史故事,告诉她科技强则国强,科技落后就要挨打。另外就是行为上,我会支持她对科学研究的追求,并尽力辅导她,平时也会给她买很多相关书籍。”曾令华说,女儿在自己的引导下,知道了科技的重要性,因此越发热爱,在学校也报了科技辅导班。
冯路桥:
放假喜欢去实验室玩,从玩具拉哨中获得灵感并制作相关装置
人物档案:
冯路桥,19岁,现就读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主要科技成果及获奖情况包括: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荣获第13届重庆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
冯路桥从小就喜欢大胆探索,且乐于与人交流,此次颁奖现场,她带来的作品名称,叫做基于摩擦生电原理拉哨状供能装置的构造与应用研究。
“近几年,智能穿戴、便携式血压仪等比较普遍。这些设备,经常要充电。有时在野外,没有电源,充电就显得十分不便。中学时,我在物理课中学习了摩擦生电的知识。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利用摩擦生电原理,设计一种便于携带又简易的装置,来实现野外充电呢?”冯路桥表示,自己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科技辅导老师刘超。
随后,在刘超的带领下,冯路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已经有一些利用摩擦生电进行供电的装置。但是,这些装置要么频率过低,从而导致输出电流较小,要么很庞大,携带不方便,要么很贵重,所以很难普及。于是,冯路桥又开始了思考。
“我决定开始着力于在生活中寻找常见、便宜、又轻便的材料,来设计这个装置,改进以前装置的不足。后来,我在重庆大学胡成果教授的指点下,从小时候经常接触到的一个玩具拉哨中得到了启发。”冯路桥说,传统的旋转拉哨玩具可以通过低频的拉动运动,转化为转子的高频旋转并获得机械能。从而实现小的器械,大的输出。
“最后,这个装置设计完成了,完成了以后,我开始做实验,并且不断地进行实验。这个装置,通过电源管理电路,可以为家用血糖计完成一次血糖浓度的测试功能。另外,它每拉动一个周期,可以在两秒钟之内提供温湿度计工作47秒。在我看来,这种装置在未来的健康监测,智能穿戴和应急电源的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和空间。”冯路桥表示,自己也希望基于摩擦生电原理的供能装置能够在未来有更多的普及和应用。
“她小时候喜欢拆玩具,各种机械玩具,都能拆得七零八碎。有一次朋友从韩国给她带了一套汽车模型回来,没几天也被拆了。”冯路桥的妈妈乔小明说,这一点上,她像个男孩子。而对于她拆玩具,自己并没有加以斥责,只是告诫她,玩具能拆,家用电器不能拆,因为有电危险。
“她也很爱观察,而且都是观察到一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比如她上小学时,去农村她爷爷奶奶家。当时农村就是用一种光很微弱的白炽灯,那种灯照明效果很不好。她从农村回来后,就和我们探讨这个问题。”乔小明说,探讨完以后,原本以为她会忘记。谁知刚上初中,她就开始研究制作LED灯,灵感就是来源于农村的灯。
而在引导孩子方面,乔小明告诉记者,她爸爸是大学老师,平时会给她讲很多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她越听越感兴趣,有时候学校放寒暑假了,她会跟着爸爸去实验室,看他们做实验。对于她来说,动手做实验,就当是在玩耍了。”乔小明说,另外,冯路桥所就读的学校,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引导。学校有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有相关的培训班,她有什么想法,老师们都会积极协助,将她的想法慢慢变为现实。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圣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