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消息,7月22日,李艳是这样安排看病的:早上8点半抵达沙坪坝区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给1岁零7个月的老大接种疫苗,出生才42天的老二近来咳嗽,也挂个号看病。
如果在一年前,李艳肯定要抱孩子去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看病,她的转变正是基于重庆实施的分级诊疗制度。简单来说,分级诊疗就是要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就医格局,这也是爱国卫生运动提倡的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沙坪坝区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尹芳正在给患儿看病。李珩 摄
在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和市文明办日前联合发布的《重庆市民健康公约》中,也提倡市民“有序就医先预约”。
分级诊疗,在重庆实行得如何?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基层诊疗人次连续两年实现增长
在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大接种疫苗后,李艳在窗口挂了号,坐诊的儿科医生是曾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进修的尹芳。李艳看了看,前面只有1名患者在候诊。七八分钟后,就轮到她了。
“幺儿怎么了?”尹芳询问道。
“咳嗽、流鼻涕,还吐奶。”李艳回答。
“一天算下来要咳好多次?每次咳几声?觉得有没有其他声音?吐奶是从嘴里大口大口吐出来还是从嘴角漏出来?”尹芳问得很细,又拿起听诊器在孩子肺上听了听。
“呼吸有点粗,我建议最好还是抽个血检验下。”尹芳开了血常规化验单。
抽血窗口只排了两名患者,不到两分钟,拇指血就采好了。大约15分钟后,李艳拿到检验结果,显示有炎症。
“还好来看了,拖老火就麻烦了。”李艳说。在她看来,社区卫生中心看病人不多,离家仅两站路,也方便。
7月23日上午7点多,彭水县高谷镇中心卫生院一片忙碌。“这里环境好,医生看得也好。”正在候诊的高进峰说。
事实上,选择小病在基层就医的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
连日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50名市民,约六成表示会就近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原因包括“近、方便”“人不多,不用排长队”“药不贵、医生看得仔细”等。
“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一个方面。”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患者就医秩序为:首诊到基层医疗机构,先由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完成必要的诊疗,如果病情超出医生诊疗能力,则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接受上级专科医生进一步诊疗;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后,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患者如需急诊服务,可以直接前往大医院寻求诊疗服务。
来自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我市基层诊疗人次连续两年实现增长,2019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8901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9.4%。
家庭医生签约、互联网+、医联体
助力分级诊疗
李艳的改变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有了家庭签约医生,为她服务的是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儿保团队,尹芳也是团队成员之一。
趁看病间隙,尹芳还教李艳如何数孩子呼吸:等孩子睡着的时候观察他的肚子,一上一下为一次。“如果孩子病情有啥变化,你赶紧联系我。”尹芳不忘叮嘱李艳。
“我们就是想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居民的依从性,从而实现首诊在基层。”沙坪坝区陈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余进说,目前来看,成效较显著,仅以妇儿保团队为例,今年5—6月,该院妇女儿童保健科门诊量达28万多人次,同比增长两倍多。
为推行分级诊疗,重庆还在硬件上下功夫,用“互联网+”助力分级诊疗。
“测完心电图后,数据会通过这个小盒子实时传到永川区人民医院。”7月27日,在永川区板桥镇卫生院心电图室,陈余超医生指着一个巴掌大的小盒子向记者介绍。两三分钟后,诊断结果便从永川区人民医院反馈回了卫生院。
除远程心电监控外,板桥镇卫生院还和永川区人民医院实现了数据共享,即病人做了哪些检查、开了哪些药,医生都能看到。
“这样一来,群众选择首诊在基层会更放心。遇到基层解决不了的疾病,我们也能及时发现并转诊。”永川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明春说,如果是疑难杂症,诊断结果还能上传到主城区的三甲医院,让更专业的医生来诊断。
不仅是永川,全市各区县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在加速。目前,重庆市已建成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各区县也正在推进区域卫生平台建设,促进了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及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这为双向转诊提供了可能,不管是基层还是上级医生,都能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避免重复检查。”市卫生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医联体是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为双向转诊开辟了“绿色通道”。目前,全市共有25个区县正在试点区县域医共体改革,实行“财通、医通、人通”,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就医。
以彭水为例,其将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打捆”组建横向联合的医共体,近3年来,彭水分级诊疗基层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保持在72%以上。
专家:关键在于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
“作为全面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分级诊疗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我市已形成有序推进格局,各级医疗机构确定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县域内就诊率达97.79%,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但在街头随机调查中,约四成市民的首选仍是三甲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不放心”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孩子的病,耽误不起,还是去儿童医院看放心。”一家长回答道。
“其实,一级和二级医院的医务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诊疗的能力。”西南大学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吴宗辉说,小病也要去大医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蒲川表示,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达100%,但人才仍然是瓶颈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引不来、留不住人才。
“关键还是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蒲川说,上下级医疗机构间要明确双向转诊的标准、加大医保激励引导政策、进一步推广卫生适宜技术,让基层真正强起来,让群众愿意留在基层看病。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珩 实习生 王玉英
原标题:2019年重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901万人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