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建院67周年。在清理过去几十年的相关资料时,一些藏于箱底多年的记忆,重新走进了该院老中青医护人员的视野。
这家医院在几年前,经重庆市编办审批,增挂“重庆市老年病医院”的牌子,并成功创建为“国家(市)级敬老文明号”单位。
即便如今医院的发展方向,是以老年医学为中心,但在老病友们的心里,这里仍是那个口口相传、救死扶伤的“黄桷坪铁路医院”。
1953年建院时全体员工合影
前身是西南铁路工人疗养所
曾在重庆铁路沿线设保健站
这家医院行政楼前,有一处墙面,挂着层层叠叠的红色锦旗,但凡人们路过,都会朝这里望去。
走过几十年风雨,这里虽然已没有早期的热闹,但仍然秩序井然,蓬勃向上,友爱互助。
这家医院所处位置很特别,位于九龙坡区黄桷坪铁路新村,毗邻重庆南站铁路线,依傍长江。
“可以说,它一直见证着重庆铁路枢纽的发展变迁。”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曾霞说。
根据该医院相关资料记载,该院创建于1953年5月10日,原名为重庆铁路管理局九龙坡医院,前身是西南铁路工人疗养所,后更名为重庆铁路医院,曾隶属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分局。
这里曾承担着成渝、川黔两条铁路干线及三万支线数万铁路职工及其家属,以及周边群众医疗预防和保健工作。
1996年,曾霞从四川内江卫校考入该院,曾在骨科和心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十余年。
“刚进院工作时,觉得非常新奇,院里要求医护人员长期坚持在‘渝赶、渝万、渝永’等铁路线上巡回医疗,深受铁路职工及家属欢迎。这番经历,只有铁路线上的医护人员才能体会。”据曾霞了解,那些年,该院在重庆境内铁路沿线设保健站近30个,沿线门诊部3个,沿线卫生所2个。而今,沿线卫生所仅永川和綦江保留了下来,但其中一处演变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
令曾霞记忆深刻的是,当年,为吸纳优秀护理人员,老院长陈明见曾多次带队到内江卫校挖掘人才。考试内容包括穿针、吸痰,看谈吐仪态,看笑容亲和力,看双手是否生冻疮等等。曾霞说,参加考试那年,自己才19岁,当时能进入重庆铁路医院工作,是一家人的骄傲。
骨科疑难病会诊
自办医务人员训练班
骨科曾是西南铁路首批重点专科
根据该医院相关资料记载,建院初期,仅设病床45张,全院医护人员仅45人。医院各方面条件差,仅有一幢由原西南铁路工程局移交的空楼,全员水、电、通讯设备全无。
经过艰苦创业时期,该院自办医务人员训练班,自制加工各种消毒用品,自筹改造医院基础设施环境,病床逐渐增多,除了内、外、儿、妇产、肿瘤、皮肤等常规科室外,医院还加强了骨科、中医诊疗方面发展。
“听老前辈提起,当年,划分医院功能分区,栽树栽花,开荒打扫,抬机器、下厨做饭等等,都要白手起家。”骨科主任医师曾令璧至今不能忘记,老前辈们像是拥有“铜墙铁壁”,在条件有限那些年,紧急时刻,托抱着病人就冲进手术台,争分夺秒为病人争取最佳治疗时间。这些兢兢业业的瞬间,感染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曾令璧今年70岁,仍然每周六回医院坐诊,他喜欢跟年轻医护人员交流,传帮带的责任,需要继续延续。他说,这是老一辈叮嘱下来的。
几十年前,重庆有两家医院的骨科治疗是最有经验的,一是重庆市中山医院,另外就是重庆铁路医院。
重庆铁路医院骨科曾是西南铁路首批重点专科,早年,在铁路行业有一定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曾令璧毕业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医学专业,进入重庆铁路医院后,一直从事骨科方面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他说,早些年的铁路线上,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不完善,周边群众来往铁路沿线,难免造成创伤,程度不等。直至上世纪90年代,该医院依然为铁路职工免费提供医疗救助。
“手术台上全神贯注,下手术台,在没有紧急情况下,简短打个盹儿,然后继续战斗,24小时待命。”说到这儿,曾令璧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那些年几乎没有陪伴家人时间,爱人背着娃娃上学放学,医治病人是最大责任,对家庭他无能为力。这样的情况,在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身上,数不胜数。
救火英雄梁强看望少年英雄陈渝
曾经的少年英雄陈渝
在这里走出创伤圆梦大学
1983年至1994年间,该院开展的新手术有近20个项目获分局科技成果奖,“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经皮穿刺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割术”等高难手术,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1999年5月23日早晨8点,就读于沙坪坝区西永中学初三三班的陈渝及其同学,在西永镇西永村铁道口,为救一名欲横穿铁路的老人,被飞驰而来的火车撞飞五六米远,打在大桥栏杆上重伤昏迷,情急时刻,陈渝被铁路沿线人员送往重庆铁路医院抢救。
“我还记得,当时这个姑娘伤势很严重,大家心里面都很着急,但是心想,一定要努力让这个姑娘好起来,大家心里面又平静下来,客观地分析她的病情。”曾令璧说,经诊断,陈渝除了多处肋骨受到重创外,心肺也受到重创,医护人员全力对她进行救治,采用引积血、外固定治疗等方式,终于让这姑娘脱险。
治疗期间,“抱出一团火,救了一车人”的英雄梁强,也来该院看望陈渝,并鼓励英雄小妹妹陈渝:“美好的生活属于强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了解到,2003年,陈渝跨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西南政法大学校门。她舍己救人的事迹,被全市广大师生广泛学习,教育部曾授予陈渝“见义勇为好学生”称号。
“许多年后,再回味这些过往,感触非常深。遇见是缘,一方努力救治,一方努力康复,相互配合,相互勇敢。”曾令璧说,这都将成为彼此人生中的奋斗痕迹。
在简陋条件下为病人治疗
时刻对病人负责
是对职业最好的交代
2005年,该院整体移交原重庆市卫生局(现重庆市卫健委)直管,更名为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这家医院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医护人员说话温柔,待人有礼,住院氛围温暖。正因如此,老病友们即便已从铁路行业退休,或是搬出了医院附近家属楼,也要执意远道而来复查、复诊。
84岁的张华荣是其中的老病友,她的儿子李正华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自己的母亲曾在重庆南站伙食团工作,45岁便患上了糖尿病,而今腿脚出行已不便,且还患有老年冠心病。
“最近40年来,无论如何,母亲都要求到这里来看病,不仅因为这里的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一说一笑,像亲人,更因为老人对铁路工作有一种眷恋。”李正华说。
83岁的凌国英,年轻时期曾在这家医院附近当搬运工。近来,因年老多病,她在女儿的陪伴下来这家医院调养。
“在这里看了50多年病,小到感冒,大到手术,娃娃出生,都在这里经历的。”凌国英躺在病床上,感到安心,因为这里的老中青医护人员,她认识好一部分,大家都亲切称呼她凌婆婆。跟她一样的老病友,在这里都有专属档案。
许伟是肝胆乳甲外科主任医师,57岁,临近退休。他也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分配到重庆铁路医院后,在这里受到了前辈们的精心培养和熏陶。而今,该院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非常有经验,许伟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为在胆结石手术技术方面有突破,该院打破常规,尝试从德国引进一台高科技设备,是他手把手办理相关采购手续,到关口将设备接回来。
“直到这台设备淘汰时,看起来都还是崭新的。”许伟说。
该院向来遵从半军事化管理,曾担负铁路沿线抢险救灾、滑坡、山洪等相关救援任务,接到通知第一时间冲锋在前。许伟说,那些年他还年轻,重要任务时,冲锋在前的都是技术精湛的老前辈,毫无怨言,背着医疗包就冲上急救车出发。
“时间过得真快,我也快退休了,新来的年轻人学习知识能力很强。”许伟说,将尽其所能,将这份对职业的热忱予以传承。
该院曾在临床一线奉献的护士长刘圣平,曾获重庆卫生系统授予的“爱心大使”“职工职业道德模范标兵”等称号,今年底,她就将退休。她认为,护士也算半个医生,时刻考验着个人综合能力素养,危险总潜藏在不易发现的地方,时刻对病人负责,是对职业最好的交代。
“正因为我们与重庆铁路结缘,热爱这里,所以才会把温暖延续。”刘圣平说。
目前,该院正努力创建以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护养等为一体的、以老年医学为鲜明特色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院内曾有“活化石”桫椤树
相关新闻>>
院内曾有4棵“活化石”
根据该院相关资料记载,2003年,相关专家在原重庆铁路医院院内,发现4棵有古生物化石之称的“活化石”桫椤树。当年,属重庆主城首次发现该树种。
这4棵桫椤树树形高大,树干需要两人才能抱拢,每棵高达8米多。树冠丛生呈羽状叶片,甚是好看。据目测,树冠最宽处直径约20米。
桫椤树是一种起源于一亿多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木本蕨类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它喜温暖湿润气候,至于为何生长在这里,至今仍待研究。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李琅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