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2019年4月15日,习总书记到重庆考察,前往中益乡抽查脱贫攻坚工作。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在脱贫攻坚路上奔跑的当地人民带来了强大动力。
10月17日,在《牢记殷殷嘱托 决战脱贫攻坚——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石柱县委常委、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讲述了当地的奋斗故事。
回想起三年前的中益乡,谭雪峰概括为: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当时,中益乡的公路又少又烂,土地又散又瘦,房屋又旧又破,贫困人口占了四分之一,最让人着急的是,在很多贫困户身上, 谭雪峰只看到了顺其自然的妥协。
中益乡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后,构建起“一个市领导定点包干、一个市级部门牵头负责、一个扶贫集团对口帮扶、一个工作队驻乡驻村”的攻坚体系,一步一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在奔跑中,冲破了层层大山的阻隔
谭雪峰说,中益乡山高坡陡,基础建设特别难,路水电讯房,样样都是短板。
为深度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体干部白天走项目现场,晚上开群众会,深夜还在拟建设方案,有的同志连续几个月不回家,有的同志累倒在路上。大家奋战1个月,拿出了全乡的项目规划;又用1年工期,抢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终于在2018年底,全乡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自来水、家家有信号、人人住房稳。
在奔跑中,突破了传统产业的制约。
中益乡的土地是典型的鸡爪地、巴掌田,种传统作物很难有好收成。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请来市里的专家论证指导,确定发展黄精、前胡、中蜂这些特色种养业,但乡亲们却觉得是在搞形式。因为乡里以前也发展过特色产业,都失败了,大家失去了信心。
为打破“僵局”,谭雪峰挨家挨户去动员,最后2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乡亲们才从不敢种到试着种,结果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大家都抢着种、争着种。
在奔跑中,破除了陈旧观念的束缚
大山不仅阻隔了外出的通道,还禁锢了发展的思路。为激发大家的发展活力,中益乡深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7个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公司,土地、农房、资金都可以入股,有的公司发展了特色农业,有的开起了民宿,有的还搞起了直播带货。
“今年村集体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 谭雪峰说,分红的那天,乡亲们高兴坏了,毕竟这辈子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来越多的群众和学生也走出了大山。手工扶贫车间的张玉芳,还带着自己的作品到了新加坡参展。大家的眼界越来越宽,思路越来越活,发展的路子也越来越多,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乡里一起发展,有的搞起了智能化养蜂,有的办起了农家乐。
在奔跑中,打通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中益乡群众居住很分散,政策落实精准到户到人并不容易。为深度落实各项扶贫惠民政策,我们和工作队138名帮扶干部,用最务实的作风,把政策落实到贫困户的家里,更将温暖送达到了贫困户的心里。
坪坝村驻村干部谭笑,像对待亲人一样帮扶独居贫困户马世华,日常帮做家务,病了还去悉心照看,马世华感动地说:“扶贫政策给我送来个好儿子!”
华溪村63岁的谭登周,生病治疗花费16万,自己只承担1万多元,他拉着总书记的手动情地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坟头上的草都长这么深了!”
86岁的贫困党员马培清逢人就说:“脱贫不忘习主席!”全乡的贫困群众都在讲,“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
“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才能换来蜂蜜甜。”谭雪峰说,生活在奔跑中提质,产业在奔跑中壮大,力量在奔跑中凝聚。
在报告结束时,谭雪峰情不自禁唱起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挑起扁担啷啷啋,咣啋,上山岗啰啷啰……”
在8月的全国脱贫攻坚普查中,全乡539户贫困群众,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郭发祥 李化 任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