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周义哲代表,是一位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林场工人。他介绍了自己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的经历。
总书记说:“从‘砍树人’到‘看树人’,你的这个身份转变,正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的一个缩影。”
总书记给大家算了一本生态账,“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总书记“点名”的“看树人”,在重庆有4万多名。
父子接力护林 他被父亲“拽”上山接班
3月5日,通过电视,韩西远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和“看树人”的对话。
这是总书记对“看树人”的嘱托,也是父亲临走前对他的要求。
“一定要看护好四面山。”一个月前,76岁的韩松安去世。这是老人在弥留时,反复叮嘱儿子韩西远的一句话。
四面山位于重庆江津区,这里植被丰富、水质清洁、空气纯净,被联合国生态保护专家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
然而,和国内大多数生态保护区一样,四面山的发展也经历了时代的“阵痛”。韩松安就是这场“阵痛”的亲历者之一。
从“阵痛”到“止痛”,再到“养护”:韩松安父子俩用近半个世纪时间守护四面山的故事,在当地已传为佳话。
从“砍树”到“看树”
父亲在大山里白了头
41岁的韩西远是江津区四面山森林资源管理局的护林员。说起自己的父亲韩松安,韩西远心中充满了思念与敬佩。几十年来,他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尽心守护着四面山的山林。
时间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伐木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
“那时候,我父亲的工作就是砍树,高峰期一天要砍十多棵树。”韩西远说,当时,父亲韩松安已经在四面山做了近20年的伐木工。那时的四面山林区人以伐木为营生,靠伐木收入搞基础建设。
林区里的公路、电站变多了,但是大树、草皮却变少了。很多原本活跃的珍稀动物也难得看见。当时,韩松安和同事们已经感到了危机:“天天砍树,将来树砍完了怎么办?”
1985年,国家开始实施封山育林。江津区将四面山划为禁伐区,并推动四面山由林木主产区逐步向旅游区转变。韩松安的工作也从“砍树”变成了“看树”。
那时候,山里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通信靠吼、治安靠狗、交通靠走。大山深处没水、没电、没公路,有时几天都难看见一个人影。韩松安每天要走八九个小时的山路,饿了吃野果,渴了喝山泉。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韩松安却乐在其中。“每次父亲巡山回来,脸上都带着笑容。”韩西远至今还记得父亲脸上的微笑。
十多年的时间,山变得越来越绿,父亲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
被父亲“拽”上山接班
现在早已赶不下山了
1997年,这是韩西远人生中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父亲退休下山,他却被父亲“拽”上山接班。
“山上的工作又累又辛苦,我不愿意去。”韩西远说,当年自己17岁,父亲在山里干了几十年,从来顾不上家,不想像父亲那样生活。
最后,韩西远还是被父亲“押着”去报了到。
已经退休的父亲很不适应突然的清闲生活,又担心韩西远不懂护林,于是坚持跟着他一起巡逻,一路耐心指点。也是在那个时候,韩西远渐渐明白了父亲“拽”他上山的苦心。
“这是父辈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山林,父亲希望我把它看护好。”韩西远说,自己所在的张家山管护站,紧挨四面山核心景区土地神岩景区,与四面山镇两个村相邻,一到夏季人员进山活动频繁,管理难度大,火灾隐患多,是四面山的重点防火区。
成一片林不易,护一片林更难。这是韩西远护林20多年最深的感受。在山里护林,韩西远遇过野猪追赶,险些滚下山崖。在山路上跌倒,更是常有的事。就是在这跌跌撞撞中,韩西远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大山。
“现在谁赶我下山都赶不走了。”韩西远说。
森林覆盖率达97%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现身四面山
△资料图
从“砍树”到“看树”,从“卖山头”到“卖生态”,观念转变中,四面山的生态逐步恢复。
近年来,江津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四面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目前,四面山森林面积已超过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7%,珍稀动植物资源2600多种,空气质量长期保持一级优良。
2020年,四面山内安装的红外相机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的踪影,且至少是两只,其中的雄性林麝已有3岁左右。这是江津首次拍到林麝的踪迹。
好生态带来了游客。借着四面山旅游发展的东风,不少四面山的村民发展起了农家乐。村民不仅不再砍树,还自觉种树,美化绿化房前屋后。
为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四面山管委会规划了“一村一品”乡村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商贸服务、健康养生、民宿餐饮、体验农场、休闲观光等业态,将四面山打造成为旅游休闲的“四季山”。
结合山里农产品富硒特点,目前已经开发出富硒猕猴桃、野生蜂蜜、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
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巡礼成果发布会”上,江津区四面山旅游度假区获评“新时代·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度假区”,得到评委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2020年,四面山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达到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6亿元。
阴条岭“砍树人”刘征彪:9年砍树20年种树“还债”
巫溪境内的白果林场,一身绿色“外套”掩映在升腾的暮霭中。
“伐木欠下的‘森林债’终于还上了。”3月6日傍晚,57岁的护林员刘征彪凝望着山间,回想起29年前的场景。
“那时山上滥伐光秃秃的,就像被扒光了衣服。”
在35年的林场履历中,他从伐木“欠债”到植树“还债”,成了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者。
9年伐木
6万亩原始森林消失
阴条岭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阴条岭”),是重庆市内唯一一片原始森林,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m,被称为“重庆第一峰”。
阴条岭分为大官山和白果两个林区,其中白果林场有12万亩。“80年代,两三个人合围都抱不住的大树,随处可见。”
1983年,巫溪县成立了白果林场木材开发公司,开始砍树。
1986年,刘征彪被分配到白果林场,成为了一名木材测量员,他的职责是记录树的长短以及粗细。
“我们有80来人,分成几班,天一亮就开始砍树。”刘征彪说,那时候一棵树能卖三四十元,价格很诱人。
卖树,钱来得快,伐木工人也卖力,一天砍伐上千棵树轻轻松松。
“我们砍的基本都是直径20公分以上的成才树木,幼苗长成这种大树,至少需要20年。”
从1983年到1992年,9年时间,白果林场被砍伐了近6万亩,占了整个林场的一半。
伐木带来了财富,但也带来了灾难:山上水土流失严重,一下大雨老百姓的庄稼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肥沃的泥土被冲进了河里。
“大雨后,河里的水至少要一周才能变清澈。”
20年植树
荒山终于绿了头
1992年,国家出台政策,禁止伐木。
刘征彪回过头去看那些荒地,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些土光光的,像人没穿衣服一样。”
从那时开始,大家又开始种树,但是几万亩的荒地想恢复谈何容易。
“早些年大量伐木让很多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很多地方连土都没有了,树种在哪里? ”
刘征彪记得,林口子片区植被破坏最为严重,砍伐的面积大约有3万亩,一眼望去看不到一棵大树,只有灌木丛。
砍树欠下的债,必须要还。林场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还债”之旅。
在那些坡度陡,石漠化严重的地方植树,工人要先在石壁上挖坑回填后再栽树,土、水、沙、幼苗都需要工人们肩扛手提,一趟一趟运上去。由于环境恶劣,树苗的成活率很低,很多地方要反复补苗。
“工人们早上6、7点出发,烤洋芋、方便面是一天的干粮,连热水都没有。”刘征彪回忆,从1992年开始,林口子每年都在植树,直到2012年才完成植树造林,到了2017年,经过整整25年,这片土地又开始绿意盎然。
山绿了
老百姓的收益也多了
1992年,刘征彪成了白果林场的护林员。12万亩的白果林场15位护林员,平均每个人要守护8000亩山林。
他每天六点起床,吃过早饭,带上水、GPS定位仪、记录本和既能辟路又可防身的弯刀,一走就是一天。
近几年,刘征彪发现,90年代初期种下的松苗,已长到碗口粗。在巡山时,黑熊、金雕、白熊、白狐、金钱豹等动物也经常出没。
山绿了,老百姓的效益也丰富了。
双阳乡在阴条岭境内,双阳乡双阳村海拔1500米左右,适合养蜂。村民刘修国当了30年的养蜂人,他发现近几年蜂蜜的质量更好了。
“蜂蜜的颜色更黄,闻起来有一股药材的清香。” 刘修国说,阴条岭的自然环境好,蜜蜂采的百花蜜、百草蜜,蜂蜜自然质量好,很多人慕名前来买蜂蜜。
现在刘修国家的蜂蜜高时可以卖到150元一斤。
今年,刘修国有80多桶蜂蜜,最近正在繁殖,到4月估计能达到100多桶。“每年可以割400多斤蜂蜜,收入有4万多。” 刘修国算了算。
如今双阳乡政府在大山里建了蜂蜜加工厂,用公司+农户的方式为当地百姓增收。
利用生态优势,双阳乡政府还鼓励老百姓种中药材,全乡种植了独活、云木香、苍术为主的中药材5200余亩,建了1个百亩独活种源育苗基地,1个千亩独活示范片,药材收入一年已逾1000万元。
重庆有4万余名“看树人” 4800多名“林长”
“总书记说的‘看树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护林员。”重庆市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海介绍,护林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巡护是否有盗砍滥伐林木、侵占林地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外,还要负责预防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及保护森林中的野生动植物等工作。
4万多名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
据统计,目前重庆共有4万余名护林员,每个护林员都有各自管护的林地区域,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每人管护几百亩至几千亩不等。
他们巡护的时间,每个月都在20天以上。
为了壮大护林员队伍,从2016年起,重庆统筹生态保护和精准脱贫,选聘了一批护林员,这批护林员均为当地的贫困户。
为了更好护林,去年,重庆还推出了天保工程护林管理平台。
黄海介绍,该平台用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式,对护林员进行管理,护林员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下载相关APP,便能即时在平台上传送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据统计,我市近5年来,森林覆盖率增长了7.1%,森林火灾次数明显下降,森林旅游接待游客在逐年增多,经济效益也在随之增长。
以巫山为例,在长江生态保护中,巫山选定了红叶作为主要植物。
“巫山红叶栽种主要集中在长江、大宁河两岸,其品种繁多,光集结成片的红叶林便有20万亩。”巫山县林业局副局长肖圣银介绍道,巫山红叶林地资源,每年会吸引98万余名游客,带来8.97亿元的旅游收入。
这也是贯彻总书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指示要求。
今年全面推行“林长制”
为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从2018年开始,重庆在15个区县推行林长制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今年准备在全市推行林长制。
市林业局林业改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设立“双总林长”,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林长。在区县,由区县书记、区(县)长担任“林长”。
重庆现共有各级‘林长’4800余名,他们负责森林保护宣传,发现可能威胁到森林安全的问题,督促解决问题。
以试点区县渝北区为例,渝北全区构建起了区、镇街、村居三级组织体系,设立了“双总林长”。
“我们以‘林长制’工作为契机,除了挖掘打造生态旅游,还在农林产业融合上做文章,引导发展柑橘、梨子、桃花、花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果林,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民增收,拉动了渝北的旅游经济。”渝北区林长办相关负责人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波 范圣卿 陈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