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经历过香港第三波及第四波新冠疫情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香港临时医院和社区治疗设施,这被视为港版的“火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中央援港抗疫的“定海神针”。
负责牵头设计建造这两大项目的,正是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国际医疗”)总经理张毅。在面对澎湃新闻记者专访的镜头前,年仅四十多岁的张毅西装革履,谈吐温文儒雅,但其实他已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近二十年,负责过香港多项重大工程项目。
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澎湃新闻记者 彭玉洁 摄
用他的话讲,建筑这份工作很接地气,如果没有亲手摸过每个作品,就做不到深入了解,也很难进一步发展。
浸泡在香港建筑业的这十几二十年,张毅对建造的理念融合了两地的特色。在他看来,“大国建造”除了工匠精神,还要有人文关怀,只有硬基建和软基建结合起来,赋予建筑温度、生命力甚至艺术感,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让建筑有生命力
位于香港九龙启德承昌道1号的香港儿童医院是张毅负责的超级工程之一。
接手这个项目时,他看到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儿童,感到心酸和心痛,想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环境,安心治疗,免于恐惧。儿时记忆中医院没有温度的白色和浓烈的药水味让他心生畏惧,张毅希望把它设计成“不像医院的医院”。
一座“懂得说故事的医院”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从踏进医院大门那一刻起,无论是走进电梯,还是去看专科门诊,抑或是住到病房里,这一路上,他们都被微笑的动物家族所包围,就连医院的告示上也贴着小动物可爱的图像,彷佛置身于一个大型儿童游乐场。
而细节是一点点磨出来的。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团队跟政府部门、病童家属、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甚至儿童心理学家等沟通,超过500位医护参与了整个项目,每次用家会议几乎都超过200人规模,室内样板完成后医护就提供了1000多份意见,光病房色系就现场改了7次。
有人会问,把一件事完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张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项目,踏踏实实做完,只是把事情做对了,而如果融入了人文关怀,它就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力,这样才能做得更好,为社会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大国建造’除了工匠精神,还要有人文关怀,应该传达建筑对使用者的关心和爱。”张毅认为,硬基建应该跟软基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民众对于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助推中国建筑走向世界
张毅所就职的中建国际医疗,成立于2019年,彼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可以说,这家公司是乘着大湾区发展的东风而起的。
从一组数据就能看出中建国际医疗在港澳的地位:在香港地区累计承建18单医院、4单检疫中心及1单社区治疗设施项目,累积参与四分之一香港医院的建设,总合约额近500亿港元,建设医院病床数超过香港现有医院病床总数的六分之一,建设了近一半的香港新建检疫隔离单位。
张毅透露,公司还在参与一些其他地区医院建设项目,包括澳门离岛医院、深圳蛇口医院、深圳防疫酒店等,希望能够把香港高标准、精益化的工程建设体系带到大湾区,为大湾区的建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有着“基建狂魔”的称号,而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在建设标准和体系方面与国际接轨,值得正走向世界的内地建造业参考和借鉴,医疗建设方面尤其是这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毅说,不同的地域文化、规则政策,会存在看不见的天花板和隔墙,需要先消化后再落实,而不是直接拿来就用。
为了壮大团队,张毅求贤若渴。现任中建国际医疗运营总监的赵莉莉医生,是2003年非典期间香港医管局西九龙联网总监、香港玛嘉烈医院(香港唯一的传染病医院)的院长,也是香港紫金星章的获得者。
疫情期间,香港多个抗疫项目出自他们的手笔,其中中央援建的香港临时医院项目,赵莉莉负责医疗策划与防疫管理,张毅以设计、建造和整体统筹为主。这个本须用3-4年才能建成的超级工程项目,不到四个月就高质、高效、合规、合法完成,创造了香港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们想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在张毅看来,内地有很多优秀的医生和世界一流的学科,医疗健康项目可以让更多不同专业的人参与其中,优化建设和服务。
在“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张毅正在尝试以建筑结合运营带动健康城市的发展,打造更丰富的产品线,以完善服务民众的系统工程,让民众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有尊严。
原标题:专访张毅:建筑要有生命力,硬基建和软基建结合才可能成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