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客户端消息,“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函授班,将来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小说《围城》中,方鸿渐花30美元购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令人捧腹。
2001年,一条来自“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广告,同样吸引了一个叫做陈春花的年轻人。广告介绍,这所“大学”通过研讨会、讲习班和远程学习,为“成熟的个人和高管提供高级专业课程”,包括硕士和博士课程。花费大约几万元后,陈春花获得一张工商管理博士文凭。
(图片来源: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官网)
近日,网红教授陈春花学历引起质疑后,北大回应正在调查。但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这个所谓的“爱尔兰欧洲大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鸡大学”。早在2000年,爱尔兰教育部门就介入调查。2005年,英国媒体揭穿了5家假大学,其中就有“爱尔兰欧洲大学”。在我国教育部的“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这同样是一所查不到的学校。但就是这样一个作坊颁发的文凭,却成了一些人成名立万的“通行证”,甚至为他们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某种程度上,“陈春花”并不是一个人。在1990年代到2000年初,国内高校开始逐步重视高学历人才,社会一度产生“学历崇拜”“海归崇拜”的现象。有不少人精准预判到了社会需求,利用国内外的信息差,将自己迅速包装起来。有媒体报道,与陈春花差不多同期,亦即2000年之后头几年,有不少高校教授毕业于这所“爱尔兰欧洲大学”。既然如此,就不妨穷追到底:究竟还有多少“陈春花”?他们敢不敢把自己的简历晒出来,接受阳光的曝晒?
(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官网)
另一个颇为讥讽的现象是,这些善于钻营走捷径的人,却更容易比“老实人”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一次,陈春花之所以引起关注,更多是因为华为公开“结怨”,不少网友顺藤摸瓜,发现了简历上的蹊跷之处。也许没有这次网络舆情,陈春花依然担任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全职教授,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这些学校,无一例外没能看清那个读了一年的“野鸡大学”,难道,网友比它们更高明吗?
“野鸡大学”是假的,但是能让“野鸡”钻的空子却是真的。在特定历史时期,“野鸡大学”难以查证,容易被一些投机分子所利用。随着时代进步,那些赤裸裸的行为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型现象。不久前,邵阳学院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背后正是一些国外正规院校通过降低录取标准、毕业要求、缩短学习时长等方式来大量招收学生。这些“学历包装”现象更为隐蔽、更难以查证,但对中国学术信誉影响更深、伤害更大。当前,国内需要“学历包装”的仍大有人在,国内外的信息不对称仍客观存在,类似问题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学历包装”最令人不齿的地方在于,有的人循规蹈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抵达终点线,有人却用几万元钱,轻松坐上了“火箭”。如果学历是可以花钱买到手,那还有多少人愿意寒窗苦读、“坐冷板凳”呢?对“学术混子”的包容,就是对普通人的不公。相关部门不妨借此机会,对各个大学、各个科研单位来一次彻查,让大家都晒一晒简历和论文,看看谁到底是混子。
原标题:还有多少“陈春花”?高校难道不知情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