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为什么能:心里装着“大数据”
11-15 18:43:42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我们社区有11164人,4523户,48栋单体楼,9个低档物业小区,这次安置房综合整治共计16栋27个单元,涉及安置房488套,门面91个,安置户1422人……”

介绍起社区,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对方方面面的情况总能信手拈来。

群众都说,谢书记心里装着“大数据”。

叫得出对方名字,关系自然就拉近了

50岁的谢兰记性好吗?

她有时会忘记吃药,有时出门会忘带钥匙。谢兰心里之所以装得下社区的“大数据”,是因为她在工作中,二十年如一日的用心。

“只要有人来社区办事填资料,你可以在一旁观察,记下他的姓名和基本情况。以后每次见面,只要叫得出对方名字,关系自然就拉近了。”

每当来了新同事,谢兰都会与他分享工作“秘诀”。

而“大数据”采集,她从2000年就开始了。

那时谢兰刚进社区,第一份工作就是做人口普查。

“到居民家里,首先要有龙门阵摆,龙门阵摆起来了,群众的心扉就慢慢敞开了,我们想收集的情况自然而然就拿到手了。”谢兰说。

为了有龙门阵摆,谢兰都会提前做“功课”,先从侧面了解一些基本情况。

只要有人来办事填表,谢兰会站在旁边,记下这个人的名字、长相和基本情况,记下他的困难和诉求;对于实在不熟悉的人,谢兰会在上门前,跟其他居民打听情况。一来二去,谢兰心里的“数据库”不断完善、更新。

有了“大数据”,工作就好开展了。

比如这次邢家桥社区安置房综合改造,有家女户主不同意,原因是自己才搞了室内装修,怕改造把才装的房子弄“花”了。

社区干部上门好几次,都没能说动女户主。最后还是谢兰储备的“大数据”发挥了作用。

“我掌握到她丈夫得了和我差不多的病,大家都是病友同病相怜,我就借讨论病情的机会,作她丈夫的思想工作。”谢兰说。

谢兰还拿自己“开刀”:“你看嘛,这个房子就像人的身体,有了毛病就得‘治’嘛,人可以多活几天,房子可以多住几年。”

男户主觉得谢兰说得有道理,转过头来做通了妻子的工作。

“大数据”发挥力量,同事们对谢兰的“数据库”羡慕不已。有人问谢兰:“社区有这么多户人,啷个记得下来?”

“只要用心,哪有什么是记不下来的?”谢兰回答,要时刻把群众装在心里,对不熟悉的情况,反复想反复记。

“上学时老师常说,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那个。”谢兰说。

(配图)申晓佳10月29日反响稿(3603270)-20191115141820_副本.jpg

△2019年10月29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刑家桥社区,谢兰办公室桌子上水壶里正在热着居民送来的中药。记者 龙帆 摄

做群众工作,需多换位思考

人熟、地熟,在邢家桥社区,谢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不过,在社区安置房综合改造这个项目上,一开始,似乎居民们并不“买账”,很多老朋友、老邻居也没给她面子。

为何部分居民不理解,甚至还抵制?

谢兰站在居民的角度换位思考,分析总结了五字原因:拆、补、气、疑、利。

拆,是希望通过抵制改造,从而达到房屋整体拆迁的目的。

补,是通过抵制改造,希望补齐前后开发政策之间的差距。

气,是认为政府各部门在以前对他们的困难和生活关心不够,赌气抵制改造。

疑,是对街道及社区干部不信任,怀疑政府干部通过整治捞钱,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担心质量不过关,治标不治本。

利,一是部分居民希望参与到整治工程中,通过做工程捞一笔。二是整治工程需拆除违章,给现有通过违章获利的住户带来经济损失。三是希望通过抵制改造,在房屋过渡等费用上得到最大的收益。

同事们认为这个总结十分到位,问她是怎么想到的,谢兰说,做群众工作,需多换位思考,才能找准问题。

找准问题,才好对症下药。

对“拆”和“补”,谢兰和同事们把居民请到院坝开会,给他们详解政策,道明原因。据不完全统计,谢兰先后组织召开居民会议30余次、院坝会40余场,接待群众1000余人次。

怕有遗漏,居民还不清楚政策,谢兰和同事们在街道的指导下制作了《给居民的一封信》、《整治十条》,挨家挨户送上门。

对“气”,谢兰和同事们把最好的耐心留给居民,不管他们态度如何,始终笑脸迎人。

对“疑”,邢家桥社区把从工程招标的文件到各种费用明细全部公开,干部带居民参观样板间,让他们选择改造用材。

对“利”,考虑到改造期间会影响居民生活,邢家桥社区通过街道向两江新区申请,为每户改造居民争取了2000元的过渡费用。

依靠这些办法,谢兰与同事们分头行动,走街串巷,登门拜访,与488户居民一家一家谈方案,“一户一案,私人订制”。

2019.6.26谢书记、邓书记调解13(3596817)-20191115141800.jpg

△2019年6月26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谢兰书记(中)调解13栋7-2张伟家整治矛盾。两江新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将心比心换人心,以情暖情得真情

仅凭方法,还行不通。

“我都八十岁了,我不需要你们来给我整治!”

“你们快点走,我要睡觉了!”

“莫以为我不晓得你们为啥子这么积极,政府拨的费用你们不晓得要吃好多……”

这些话都是居民给谢兰和同事们的回复,“热脸”对“冷脸”。

谢兰深知,与居民打交道,方法再好,也不敌真情。唯有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付出真心真情,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

“我半辈子工作生活在这里,我晓得,大部分居民都不是存心刁难我们,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让他们把怨气发出来了,再慢慢做工作,总会做通的。”谢兰相信,只要自己对居民好,居民自然也会对自己好。

于是,谢兰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放弃周末和节假日,居民什么时候有空见他们,就什么时候上门做工作。

解释不通,谢兰和同事们就厚起脸皮一次又一次上门,拒绝一次,两次,三次……有的住户谢兰去了20多次。而且为了方便居民找她反映问题,谢兰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即便是手术后在医院住院的时候。

令人欣喜的是,在谢兰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居民们的态度终于发生了改变。

这其中,71岁的黄大爷是改变最大的一个。最开始,黄大爷可谓是最“顽强”的“钉子户”之一,根本不同意整治方案。谢兰和工作人员前前后后到黄大爷家中去了不下20次。

在一次又一次的到访中,黄大爷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跟入户宣传的工作人员开始拉家常、谈生活、扯龙门阵。

到后来,黄大爷主动请缨,当起了项目综合整治小组的志愿者,帮不在家的27名居民保管房屋钥匙,打扫临时厕所,还主动入户协助工作人员处理整治过程中产生的小纠纷。

“谢书记很耐心,每次我们给她打电话,不管好晚,都要接,如果是当下能够解决的,立马就来现场或者安排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二天绝对会第一时间过来。”62岁的任树英提起谢兰,赞不绝口,“我们都很信任她!”

“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心比心,才能换得人心,以情暖情,方能获得真情。”谢兰说。针对居民在整治期间入厕难、洗衣难、洗澡难,社区增设了临时公共厕所6个、浴室10个、洗衣池12个、开水供应点2个、安全通道500米。

“我们想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居民在整治期间的困难。”谢兰说,如果进展顺利,希望能在明年过年的时候,让家家户户都住上新房子。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钧 周静 实习生 王天翊

原标题:谢兰为什么能心里装着“大数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