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消息,最近一段时间,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出提醒,严禁信用卡资金用于炒股、理财、买房等用途。除了重申资金用途、划定红线外,多家银行还调整信用卡相关权益。
监管部门日前通报,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偏离本源,要求各大银行加强营销及授信管理,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分析人士指出,部分银行信用卡风险指标上升,信用卡业务正在告别“跑马圈地”模式,更加精耕细作,更重视风险控制。
严管资金用途
11月16日,浦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的公告》,称个人信用卡及信用卡资金仅限持卡人日常真实消费使用。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套现、偿还债务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证券投资、理财、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
11月2日,邮储银行发文强调,信用卡透支资金应当用于消费领域,不得套现,不可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除外)。
记者注意到,近几个月来,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接连发文重申信用卡资金用途。8月,光大银行公告称,个人信用卡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费使用,信用卡资金不能用于生产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套现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投资、理财、股票、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7月,中信银行公告称,个人信用卡透支应当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包括购房、证券投资、理财、其他权益性投资及其他禁止性领域等。
此外,不少银行均表示,若持卡人信用卡交易出现监管禁止行为或银行认定的风险特征交易时,可能导致交易失败,同时银行有权采取调整授信额度、锁定账户等风险管理措施。
多方位风控
监管部门也一直在严查银行信贷资金是否违规进入股市、楼市。除了资金用途,监管部门还从多个风险源头对银行信用卡业务作出要求。
据了解,银保监会日前向各大银行通报了信用卡业务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要求各大银行加强营销及授信管理,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包括对异常用卡客户从严授信;从严管控涉嫌套现、逾期、多头借贷、网贷共债、代还款等行为客户的授信;加强临时额度管理等。
银保监会要求,合理设定授信额度,规范资金用途,重点加强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等业务的资金流向管控,及时收集有效资金使用凭证,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及其他非消费领域。
根据通报情况,部分银行对分期业务交易真实性审核不严,未及时核实交易凭证,资金用途监测存在缺陷。分期产品资金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家装分期业务为与住房销售捆绑的装修业务提供资金,车位分期业务为购买产权车位或长期使用权车位提供资金等。
今年6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信用卡业务乱象,预借现金业务额度设置过高,不符合审慎管理要求,资金用途管控不力,违规流向非消费领域位列其中。
告别“跑马圈地”
在信用卡业务上,多家银行近期除了频频发公告规范持卡人资金用途,还纷纷规范调整信用卡相关业务,其中多数涉及权益、积分规则调整。
11月以来,股份制银行掀起权益和积分调整潮流。
兴业银行称,自明年1月1日起,旗下多张信用卡积分优惠兑换航空里程的年度优惠,兑换限额统一调整至20万信用卡积分。
中信银行称,对旗下4张高端航旅信用卡权益进行调整,包括原无限次机场、高铁贵宾厅调整为6次机场+4次高铁贵宾厅/年;取消“36+1”全运动服务权益等。
光大银行宣布,房地产类交易、汽车销售类交易、批发类交易、网上交易等项目均不参加积分奖励计划;持卡人在水电煤气缴费类、超市类、加油加气类、交通运输类、保险类商户的交易不予累计信用卡积分。此前,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发布公告,对相关积分规则进行调整。总体来看,“权益缩水”特征突出。
业内人士表示,在疫情影响之下,今年银行信用卡业务不良率受到影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缩减信用卡权益也在情理之中。
分析人士称,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结束了在发卡和权益上的“烧钱式”竞争,正在告别“跑马圈地”模式,开始进入到精细化运营行列。
“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很多银行都在衡量风险缓冲地带的宽窄。”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未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肯定不会是追求数量上高速增长,而是更多注入特色,与不同的场景相结合。
原标题: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 银行密集“划出红线”套现炒股、买房等被列入禁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