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丨一块饼的四十年
09-21 11:09:27 来源:上游新闻

无月饼不中秋。中秋年年过,最离不开的,就是月亮和月饼。四十年来,除了头顶那片月光依旧,月饼却已悄然不同。

0917华生园.00_00_38_09.静止003.jpg

63岁的刘崇华出身制饼世家,是与月饼打了近四十年交道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得一手好饼。在他眼中,一块小小的月饼,承载的是岁月与情感,传统与革新。千百年来,月饼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亲情,体现传统文化品味的一种象征性应时食品。在改革开放之后,月饼也经历了巨大变迁。

0917华生园.00_00_16_01.静止002.jpg

刘崇华记得,到了八十年代初,要想吃到作为节令点心的月饼,除了粮票,还必须得有中秋节特供的月饼购买券,限时限量供应。一块月饼价格大概是几分钱到一角钱,够吃上一顿饭了,可以算是食品中的“奢侈品”。

当时重庆生产月饼的企业极少,全部是手工制作。在华生园食品厂,临到中秋,做月饼的几位师傅全部上阵,忙得不可开交,深夜里也能听到车间传来“砰砰砰”敲月饼模的声音。通常是两三位师傅一组,哪怕是不歇气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一千多个。

0917华生园.00_00_52_04.静止004.jpg

到了八十年代末,月饼已不再是稀缺品,包装上也开始讲究起来,流行起纸质的月饼盒。当时刘崇华就请来美工师为盒子绘制精富有中秋韵味的精致彩绘,玉兔、嫦娥奔月、花卉的图案,显得比较有档次。

九十年代, 刘崇华去广州、香港“取经”,他发现沿海地区流行的铁盒包装甚是喜庆。一个红色方形铁盒,娇艳的牡丹绽放在平整光滑的盒面上,传递着花好月圆、花开富贵的好意头。于是这种铁盒也一度风靡重庆,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月饼包装。不仅如此,里面的每个月饼都用塑料袋和托盘进行独立包装,外加干燥剂。这样一来,不光好看,存放时间也更长了。

0917华生园.00_02_39_12.静止005.jpg

刘崇华认为,老祖宗传下的传统手工技艺肯定要保留。但时代在进步,作为制饼人,就得根据大众的口味进行改革。

目前华生园月饼的口味已有一百多种,除了传统的肉型、水果型,还增加了咖啡、抹茶,冰激凌、芝士等新口味。同时,也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五仁月饼,以核桃仁、杏仁、芝麻、瓜仁、花生仁、松子仁、精酿白酒为基料,辅以纯手工制作的秘制饼皮,入口香脆甘甜酥松利口,绵软细腻。

0917华生园.00_01_59_01.静止006.jpg

一块小小点心的变迁,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作为重庆华生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崇华深感肩上的责任,他至今每天都往车间跑,也会亲手制饼。“改革开放给了这块老字号第二次生命,唯有好好传承,用心做好每个饼,才不会失了味道。” 

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