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挖挖哇 | 没有空调的古代夏天,你知道有多热吗?
07-22 14:05:16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消息,不涂防晒的古人,面对夏日炙烤,还是相当有气节的!

近来,一波又一波高温来袭。

此时此刻,感恩科技,电风扇、空调房、各类降温产品让我们把高温酷暑隔绝室外。

可是问题来了!(敲重点!)

你知道古代夏天有多热吗?

气象学家竺可桢有一种观点: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比如在隋唐到北宋初年,古人享受的夏季桑拿,一点不比我们少。

那么,到底有多热呢?

北部代表

北京

高温宣言:爱我,你怕了吗?

据史料记载,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北京史上最热夏天诞生了。

热到了什么程度呢?

山西《浮山县志》里说:

“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可能和你一起大汗淋漓去买菜,讨论着晚饭吃点啥的人,走着走着,突然就一命呜呼了。

爆热无常让人怀疑人生。

那么,那一年的北京究竟有多热呢?

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

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乾隆皇帝也是热到不行,大笔一挥写下《热》诗一首: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

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一个字,热!

两个字,好热!

三个字,非常热!

紫禁城里恐怕是待不住了,皇室们每年夏季都会“逃离”故宫,

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逍遥乘凉,睡个安稳觉。

中西部代表

西安

高温宣言:

问炎热大地,谁主沉浮?

西安是出了名的

地处关中平原,南朝秦岭,西边北边背靠高地,这种地理构造让不少西安人大呼:热到抑郁热到融化!

那么古时长安有多热呢? 

唐朝时期,当时的长安、洛阳的气候,类似现在的江南,夏季可是炎热异常。

诗人杜甫从洛阳(一说长安)回到华州后,面对关中大旱,白日作诗一首叹息: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夜晚作诗一首再道: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不日又说: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诗中的七月相对应的是农历初秋,可即便如此,依然热得连饭都吃不下。

叹而三叹,实在是热极旱极民生疾苦。

华州(在今陕西渭南市)尚且如此,可想人口更为密集的京都长安,该有多热呀!

李白抗暑就显得淡定多了,他在《夏日山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大热天逃出城市,脱光了衣服,跑进青山绿水中吹风。

如此情景,后辈读来直呼非礼勿视辣眼睛。

当然皇族的日子也不好过。最难熬的当属以丰满著称的杨贵妃。

在嘴里含玉一块以解体热,穿轻绡做成的衣服,已经极薄极风凉了,还让侍女们不停摇扇,纵使如此,依旧难解暑热。

而皇上面对扇子里呼呼热风,决定采用减膳仪式,同时享受着皇室专属“空调房”——“凉殿”。

史料记载:在一个酷热的夏日,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给引到了凉殿,陈知节看到,皇帝“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这是用水能驱动的“风扇”,皇帝赐陈知节坐下,坐的是石凳,顿时屁股一凉,暑热全褪。

唐朝诗人王毂在《苦热行》中写道: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老铁,清蒸红烧水煮油烹,你想选哪一个呀?

南部代表

南京

高温宣言:

良辰美景奈热何?

南京在古时候也是出了名的热都。

唐以前的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恐怕不亚于今日的东南亚热带雨林,不宜居住。

之后气候有所更迭,六朝才可迁都至此。

相传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任职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称)报备。

怎奈一路奔波忍受高温蒸晒,文人本就体弱,加上暑气肆虐,这一热就热倒了赵明诚。

又因为病情严重终回天乏术,他最终病逝建康,留妻子李清照孑然一身,独留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千古绝叹。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南方大面积遭受热灾和旱灾,灾情分外严重。

《宋史·五行志二》如此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旱热程度甚至达到:

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一杯水的卖价,可比现在的矿泉水贵多了!市民大呼买不起!

有人买不起水,但也有人酷爱用水来避暑。

冰块就是古代的避暑神物。

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出现可储存冰块的冰窖。

古人在冬季采冰储冰,待来年盛夏,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摆放在室内降温纳凉。

史料记载,宋徽宗某次忍不住吃了一块冰,那冰自然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结果,宋徽宗拉肚子了。

西部代表

吐鲁番

高温宣言:

我的火热,即便铁扇公主来也没用!

众所周知,

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

被称为中国“热极”。

正式气象台站记录,

吐鲁番夏季气温一度高达47.8摄氏度

气象非正式临时测点观测记录,

49.7摄氏度

火焰山在吐鲁番盆地北部,古丝绸之路北道。

《山海经》中称之为炎火之山

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

当地人称“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

史书上记载,

火焰山确曾为一片火海,

《王延德使高昌记》中写道:

北庭北山(即火焰山),

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

至夕火焰如炬火,照见禽鼠皆赤。

可想此地该是何等热啊

《西游记》这样描述:

唐三藏见一长者问:

“贵处遇秋,何反炎热?”

老者道:

“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

唐三藏问:

“可阻西去之路?”

老者道:

“西方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又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

唐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岑参在第一次经过火焰山时,

曾作诗一首《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凌酷暑,战高温,自古有之。

先人凭借智慧,

发明诸多解暑妙招,

也流传下“心静自然凉”的古话。

前有王维于酷暑中静坐竹林,

抚琴歌吟: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以意境摹情,用心静抗暑。

后有白居易一首《消暑》: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生动解题,

传达人生智慧。

古人说“静”,

平和安宁,

回归本真,

聆听生命的脉动。

今人有福,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一间小小空调房,虽然解决了汗流浃背的苦恼。

但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生活中,焦灼、浮躁、困扰……

往往容易使自己失却本心。

空调能解体热,却难解心热。

吐槽归吐槽,玩笑归玩笑,在没有空调WiFi西瓜的条件下,古人却能在炎夏中寻凉,探索自然变化的规律。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吗?

也许对夏天的吐槽,也是一种文化的另类传承。

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原标题: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你知道古代的夏天有多热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