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敬一丹作客重庆图书馆,呈现“另一面的自己”:聊节目、忆母亲…多次泪湿眼眶
06-06 17:49:43 来源:上游新闻

早年的《经济半小时》,后面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大家可能已经见惯了荧屏上央视名嘴敬一丹字正腔圆的模样,但她其实也有用自己柔软的一面对读者、观众的时候。6月6日上午,重庆图书馆的最新一期重图讲座迎来的就是一个“温柔版”的敬一丹。

1.jpg

敬一丹进行讲座。

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回访节目聊起,到追忆童年、想念母亲,敬一丹带来的这场名叫《不想忘记 所以记录》的讲座,不光打开了她记忆的闸门,同时更让她多次不能自已,泪湿眼眶。

“就像季节一样,大家总是对变化、变换的那个时刻感受最深刻。”6日的现场,敬一丹是从“变化”讲起的。自己面对的观众的变化自然是感受最直接的。“80后会说‘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90后说的是‘我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你的节目长大的’。”说到这里,敬一丹也笑了,“00后会怎么说呢?我现在经常会在大学校园里碰到有同学过来说,想跟我合影。等拍完,他们告诉我,‘我要把照片传给我爷爷,他很喜欢你’……(笑)”

2.jpg

敬一丹进行讲座。

结合《不想忘记 所以记录》这个主题,敬一丹是用自己退休以来推出的4本书来串联整个讲座的。《我遇到你》是她退休后写的第一本书,她在讲座中特别提到了“这个‘你’除了是千家万户的观众,还有就是我的采访对象。”

这就带出了她在讲座现场讲述的一个时间跨度长达18年的故事。2003年,敬一丹采访过一群贵州的山区孩子,“当时他们没有彩色粉笔,所有的老师、孩子画出来的画都是黑白的。”敬一丹说,当年节目播出后,全国观众自发捐赠的彩笔像雪片一样寄到了节目组,“我们也都转交到了当地的老师、孩子们手上。”让敬一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叫杨芳的女孩后来还写了很多信,寄来了很多自己用收到的彩笔画的画。

4.jpg

讲座现场。

这个故事还没完。敬一丹说,前年自己又做了回访的新闻调查。“我回去看了书里写过的、在我之前的节目中播出过的3组孩子,其中就包括这些当年没有彩色粉笔的孩子。”这期回访节目今年才播,敬一丹给它取名《红粉笔》。“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年这里的老师也没有彩笔,他要给孩子们画红色的图案,就只有把白粉笔先浸泡在红墨水里。”

说完这个故事,敬一丹格外感慨,“这样的‘遇到’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很多,都是缘分,茫茫人海怎么就遇到他(她)了呢?”在她看来,这种记录已经不是记录下一两个小孩了,而是一代孩子。

敬一丹在现场最动情的时刻和《那年 那信》《床前明月光》这两本书息息相关。前者几乎所有素材都来自敬一丹母亲数十年间积攒下的各种家信。敬一丹回忆,出这本书时母亲已经患病,“我觉得把妈妈这么多年来精心留下的记录编出来出成书,对她是一个最好的精神慰藉。她越来越无力的时候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子女们对她一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的高度肯定。”敬一丹说,并且如果读者们也跟她有呼应、有共鸣的话,会给她日渐衰弱的生命注入一些力量。

5.jpg

说到动情处敬一丹潸然泪下。

“这是有痛感的……写的过程很痛,但如果不写呢?不写更痛。”当回忆起自己写下和已经去世的妈妈隔空对话的《床前明月光》的感受时,记者留意到,敬一丹已经开始不住地用手指轻抹自己的眼窝。“写下这本书也是因为我妈妈的遗传,那种对痛的耐受,越痛越不回避。”当这句话从敬一丹的口中说出来时,现场观众更是明显地感觉到了她的哽咽。

7.jpg

现场观众。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中,敬一丹则进一步结合讲座主题《不想忘记 所以记录》分享了自己对记录和发生有何关系的看法。“发生是我们没法阻碍的,发生后有记忆也是自然的;但记录是自觉的,自觉就是我觉得应该记住,不能忘。”敬一丹说,在自己看来,知识分子最应该做的就是记录,“没有一代一代人的记录,我们怎么能走到今天?”

上游新闻记者 文字/视频 裘晋奕 图片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