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2018年12月31日,湖南衡阳发生一起少年锤杀父母案,13岁的罗某在杀害父母后潜逃。很多人联想到上个月初同样发生在湖南的另一起少年杀害母亲的案件,短短一个月内的两起凶案,实在让人震惊。
警方披露的信息并不多,初步分析,这是一起家庭纠纷引起的凶案。凶手的母亲有“先天性智力障碍”,这暗示出这个家庭困难的生活。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案发后,罗某被视频监控拍到曾现身一家网吧。
不出意外,网友的评论集中在讽刺“不满14岁”这个细节上。上次杀害母亲的少年吴某只有12岁,因为没到法定年龄,没有受到制裁,释放后的去留问题一度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他要重返学校时,引起很多家长的恐慌和反对。
“我杀的不是别人,是我妈”,“学校不可能不让我上学吧”,吴某天真而冷漠的两句话让人感到不解和恐惧,因此,我们也能理解公众的担忧和希望他能伏法的迫切心情。这次罗某比他大了一岁,更接近14岁,他的年龄注定更加敏感。
法律上,“14岁”这个一刀切的规定,确实有值得探讨的一面。但也要承认,是否有必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等话题,专业性很强,需要有充分严谨的法理论证,这需要专业领域的探究,改变需要一步步来。而对于社会来说,我们更该追问的是,此类事件为何一再发生?究竟该如何做好事前的预防?
13岁的罗某,信息还不够充分,但他在案发后还去了网吧;12岁的吴某,是游戏成瘾者。他是一名留守儿童,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在作文里写过“失去的爱太多了”,流露出怨恨父母的想法。
这样零散的信息,不一定能得出“少年上网、玩游戏导致杀害父母”这样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缺失父母之爱的时候,智能手机和网吧,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我们需要评估这种状况的普遍性。在城市,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尽管也有父母为孩子沉溺于游戏而苦恼,但由于爱的陪伴仍在,这只是一个“抢夺学习时间”的问题;而在农村的广大留守儿童家庭,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或者儿童的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对游戏的沉迷,就是另外一个性质的问题。
过去很多年,媒体反复报道留守儿童问题,但多是宏观层面的关注。大量的父母,本身并没有意识到陪伴的不足会带来什么后果。过去20年,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很多父母其实并没有能力消化社会巨变带来的心理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变对下一代意味着什么。
智能手机的普及,表面上看是帮助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但是即便是视频通话,也不能真正代替陪伴。甚至相反,在视频结束之后,孩子会更加无助和绝望。父母可能满足于“已经和孩子视频”,但是这种满足,不但是自欺欺人式的,本质上也是一种冷漠。
这种冷漠最终通过少年吴某那两句话投射了出来。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弑母恶魔,而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果。这一次,我们从13岁的少年罗某身上,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冷漠。杀害父母后,他去了网吧,那里似乎是一个能够平息他心情的地方。
如果这种冷漠广泛存在于乡村少年之中,这样的悲剧就不会是个例。
原标题:马上评|冷漠夺走留守少年,也吞噬他们的父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