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说明:王小海的求婚现场播放了学生为他制作的视频,在视频中,学生们纷纷给海哥送上了结婚祝福语。(部分)
澎湃新闻消息,5年,80后的王小海从一名警察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又用5年,他成为了一名副教授。
他体味过基层民警72小时值班的艰辛,熟悉基层民警面对压力又缺乏释放渠道的困惑。如今,在课堂上,他是新一代警察、法官、审查官、律师的老师;在科研上,他为解决基层警察的困难寻找出路。
在王小海看来,基层警察需要更多沟通训练、更专业的心理辅导,应更重视对于从事服务性工作警察的正面激励,设置更全面的考核指标。
在同事眼中,此前多个部门的基层警察工作经验成为了王小海的一项优势。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教师李涛对澎湃新闻说,无论是曾经遇到鲜活的案例,还是实践中积累的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在王小海的授课中体现出来,去感染学生。
王小海在课堂上向妻子求婚。受访者供图
5年,从警察到教师
王小海的家乡在贵州遵义。
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上警校是为了圆一个儿时的警察梦想”,他说。在这所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他度过了七年,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6年,王小海留在了北京公安局工作,成为一名正式的民警。从北京的基层派出所到刑警支队、出入境管理支队以及看守所,王小海始终都在一线工作,服务市民、打击犯罪、处理刑事案件。
“在中国做警察蛮辛苦、蛮不容易的。”近日,王小海向澎湃新闻回忆起自己的民警生涯时说,“中国警察约有200万,据我所知,要服务于全国13亿人口,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有些捉襟见肘。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对安全的认识相对更高,而北京警察局的日常都很繁忙。”
王小海拿自己在北京派出所工作时的作息举例:每月单周值班三天,从第一天早上八点半到第四天早上八点半,72小时连轴转。双周值班一天,24小时。“基层警察的工作强度完全超过了其他部门的公务员。”
身处其中的王小海也关注到,警察群体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会带来职业的压力和倦怠。如何更好地解决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和倦怠状态?如何更好地加强公安工作中的法制化建设?
“当时的我想从不同的地区去获得一些知识和灵感,更好地解答这些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碰到的问题。”2007年,民警王小海萌生了继续深造,从事研究教学的想法。“读研时的导师也认为我很适合从事教学工作,受到这些激励,也就坚定了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方向,以此来回馈社会。”
那年10月,王小海申请到了去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应用社会科学系,犯罪学方向)的学习机会。四年里,他把自己在民警岗位上的工作困惑转换为了研究成果,编撰出版了《我国基层警察的社会服务角色研究》、《西方警察的角色与社区警务战略》两本双语著作。其中一本通过对中国基层警察社会服务角色张力问题的研究,探究了我国警察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王小海(中间)和学生们 。受访者供图
学生见证在课堂上的求婚
2011年毕业后,王小海来到重庆,开始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任教。一来与家人团聚,二来打算回馈家乡。
在学校,王小海主要讲授犯罪学、涉外警务、治安管理、社区警务、外国警察科学等课程。
“在香港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不是很惧怕讲台。年底开始去上课的时候天天都像打鸡血一样,每天都渴望能够站在讲台上,渴望去讲授。”王小海说,从警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变化。在王小海看来,教师这份职业是一群专业人士通过教学与科研,赋予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作为警察需要的是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执法和服务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而作为教师我更强调自由、平等和分享。”
2010级治安学的王康庆是王小海在西政的第一届学生,目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告诉澎湃新闻,在课堂上能感受到王小海对学生的用心和负责。
“国内的犯罪学博士本来就不多,王老师的留学经历使他把国际化的视野带给了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间。”此外,他表示,由于有基层工作的经验,王小海更加了解业务,也明白警察的真实状态,接触到的是警察所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所以他讲的课不会流于形式,特别有说服力,贴近问题的本质。比如,在社区警务的执法上,他会教我们使用最少的警务资源去巧妙地调解纠纷。”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教师李涛也说,此前多个部门的基层警察工作经验成为了王小海的一项优势。无论是曾经遇到鲜活的案例还是实践中积累的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能在他的授课中体现出来,去感染学生。
重庆工商大学大一学生唐麒在高中时就认识了王小海。他说,王小海开朗随和,口才上佳,讲课生动风趣很受学生欢迎,平时与学生相处也是亦师亦友。
确实,王小海的学生都叫他海哥,第一届带的学生和他的年纪也就相差十岁左右。“学生和我都在一种平等的视角中相处,比较融洽和轻松。”他的大部分学生未来将从事法官、审查官、律师、公安等职业。
“老师,我以后能从事什么工作?”“老师,我应该如何学习呢?”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向80后教育工作者王小海提出最多的。“我一般都结合学生自身的目标来给出建议,启发他们选择未来进修方向时还不断拓宽视野,也经常会把自己的经验和困惑教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他说,“学生来向我诉说困难或者来询问我的建议都代表一种信任,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2012年9月12日,是王小海和妻子以及西南政法2010级治安学的学生们都难以忘怀的一天。在治安管理的课堂上,王小海在学生们的配合中完成了人生中的求婚仪式。
“前半节我正常讲课,到中途话锋一转,我说在重庆遇到了爱人,想要借助大家的力量和爱人共度一生。之后就根据和学生课下开的一个小会议的安排,有人拍照、有人点蜡烛、有人拿蛋糕,非常顺利,我太太现在说起来这件事都非常开心。”
建议关注基层民警心理健康
目前王小海已经公开发表十余篇中西方警务研究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并自2012年起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犯罪学和社会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Sociology)的编委。2016年,35岁的他也获得了副教授的职称肯定。
王小海说,“如何通过一种比较人情化的策略去解决基层警察的困难?这是我在博士期间和进入西南政法大学之后一直坚持的课题。”
在中外的对比研究中,王小海从基层警务部门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再形成政策性的建议,也初步得到了一些相关学者的反馈。
对于中国的基层警务工作,他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基层警察需要更多沟通训练。“在基层,我们发现警察60%到80%的时间都用在向市民提供服务中,而其中调解是最主要的解决方法,这方面的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警察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他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警察也需重视嘉奖与表彰。他告诉澎湃新闻,在传统评价观念中,警察的表现是否优异一般取决于评估抓捕率、破案率等,缺乏对于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正面激励,因此要调整考核机制,设置更全面的奖励指标。
第三,他还关注到基层警察需要更专业的心理辅导。王小海了解到,不少警察群体遇到职业焦虑、紧张、易怒、烦躁和倦怠时,常常表现出的是沉默或者用抽烟、饮酒等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排解情绪化的反应。“警察不成文的规定是越是到假期,越是繁忙。我们希望有专业的医生和专家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应对职业压力。”
王小海的研究领域是犯罪预防与控制。他说,过去10年这个领域算是比较小众,外界更多注重的还是打击犯罪这些主流的工作。
“现在社会对警察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王小海表示,“以前,由于警察在政府职能部门中是为数不多的24小时提供服务的部门,也有相应的执法权力与权威,所以有的公民认为警察是不是什么都能管?而现在,大家意识到警察也是血肉之躯,只是代表社会的一个部门,警察不能包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希望能进一步清晰梳理警察的角色与职能,引导社会正确地在‘急难险重’时使用报警以及正确地看待警察的回应。”
原标题:西南政法大学80后学者:10年间从民警转身为副教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