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你吃了很多年的天厨味精 背后是中国味精发明人
01-20 13:28:46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味精是大家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调味品。身为重庆人,多多少少都会品尝过天厨味精的滋味。可你知道吗,近百年前,天厨味精还在上海。这种可以给人鲜美味道的白色晶体,是随着他的发明人吴蕴初,一起来到山城重庆,经历了一番辛苦之后才风靡重庆的。

缘起,黄浦江畔拉车的少年

1906年的黄浦江、外白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人力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人拉推,以得几文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工学堂附属小学的算术老师。如此刻苦努力,只为兑现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承诺,“自立并补贴一些家用”。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坚守了一生。

adaf2edda3cc7cd9830a6ad63901213fb80e919d.jpg

吴蕴初,字葆元,1891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10岁入学,后入上海广方言馆学外语一年,因家贫辍学,回嘉定第一小学当英文教师养家湖口。不久考入上海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化学,以刻苦好学成为德藉教师杜博赏识的高才生。1911年毕业,到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回学堂当助教,同时在杜博所办上海化验室做一些化验工作。

从兵工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清闲易操作。1915年的冬天,他在“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里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干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身无分文,苦不堪言。

此时的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厂内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无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自己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力的少年的倔强劲儿在这个二十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亲手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之中,还是首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或者与之合伙做生意。汉阳兵工厂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口燮昌火柴厂的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与之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

发明 微小颗粒引发创业灵感

在外货中找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生共同创办的新炽昌牛皮胶厂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刘鸿生另创新业,吴蕴初一人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找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日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广大贫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汤,一碟儿青菜,只需放上那么几粒,就似魔幻般产生了奇效。

然而,那时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调味品行业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同时,日本人对味精原料“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想要做这个微小颗粒的生意,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又派上了用场。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这小小颗粒的研究方法。

没有实验室,就在自己的家里研制;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来担任。三十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方面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从1921年起,他与妻子在上海城南租了一个亭子间,在阁楼上开始了实验。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 据亲人回忆,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吴蕴初总是心情很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试管破碎,弄得他满手都是口子。试验中不时逸出的硫化氢的臭气与盐酸的酸味弥漫着整个里弄,弄得街坊邻居非常不满,吴夫人只好事先前往邻家去致歉,以求谅解。

这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

创业 欲擒故纵引来投资人

有了成功试制的小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呢?资金、厂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找合伙人的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

1920年代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上海聚丰园饭店,要了一碗菜汤,品了两口,夸张地摇了摇头。他掏出一个小瓶,招摇地高高举起,往汤里抖落几颗白色粉末,然后,一边大口喝,一边还时不时地啜嘴咂舌,大有其味美不胜收之感。

对面的食客忍不住问道:“侬在汤里做了啥法?好香。”回答是:“侬阿品品看!”

结果,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年轻人得意地说,“此乃味中精华,故名味精”。

在场的人大概都没想到,这两个字日后竟成了一个行业的通用名词。

此人就是吴蕴初。他的这个举动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口,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身份后,更是惊奇不已。两人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金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一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手为图标的“天厨”诞生了。

wKhkDVhDgaaAWVw9AAFCkllaYu884.jpeg

△天厨味精当年宣传画

天厨味精打出了“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的口号,很快抢占了市场。1926年,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20170421efc9a66f5ac646a598bb84d8b65f2a94.jpg

△天厨味精当年宣传画

继天厨味精厂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氯碱厂、第一家耐酸陶器厂和第一家硝酸厂,这4家“天”字号化工企业,完全打破了日本人在中国化工行业的垄断。

而为使天利氮气厂和同时在建的永利公司南京铔厂之间避免矛盾激化,吴蕴初与范旭东坦率地通函协商,划定了各自的经营范围:永利在长江以北,天利在长江以南,从而形成了所谓“南吴北范”的格局。

内迁 猫儿石旁艰难复工

不过,就在国货逐渐收复中国市场之际,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却节节败退。日军大举侵华,上海危在旦夕,国民政府经济部号召沿海工厂内迁,吴蕴初积极响应,声称“誓不以厂资敌”。他将天原、天利两个重化工厂的主要设备迁到内地,同时把味精存货运往香港销售,筹款重建内地新厂。

u=431922518,2900979122&fm=27&gp=0.jpg

△当年天厨味精在香港生产的味精产品

1939年春天,有一队木船在纤夫的号子声中,靠在重庆嘉陵江北岸的猫儿石。搬运工踩着晃悠悠的跳板,抬着上千斤重的机器,一步步挨上岸去,红球形的空袭警报灯笼没有升起,是个好兆头。

吴蕴初站在岸边,脸上挂着欣慰的微笑。机器设备全都运抵山城,他可以另起炉灶了。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天原化工厂率先在重庆复工,为物资匮乏的大后方生产烧碱、盐酸和漂白粉。一座座内迁厂好似民族复兴的种子,植根巴渝,在此生根开花。

吴蕴初起初的日子并不好过。他的问题是些业务上的老问题,只不过现在增加了许多倍。他缺少经费、技术人员和最必需的电力,为了维持每月的生产而大伤脑筋。

有一天,吴蕴初被邻近的中央造纸厂厂长请去做客,待若上宾。造纸厂厂长说:“吴总经理,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要同舟共济才是。”原来,该厂需要大量漂白粉和烧碱,他们以自愿为天原厂供电作为互惠交换。吴蕴初一听正中下怀,马上拍板敲定,从此不必再为缺电伤脑筋。

等到另外几家工厂的老板有求于他的时候,什么都齐全了。员工宿舍里有了木板床,食堂里有了锅碗瓢盆,几辆卡车整天忙着往外运货。

吴蕴初的眉头却依然皱着,他还有桩心愿未了:使他名扬天下的天厨味精厂尚未复产,他手头的资金周转不过来。

命运之神眷顾吴蕴初。一夜之间,他就得到了一大笔资金。原来,上海金城银行看到天原厂在大后方得天独厚,愿为天厨厂复产提供经济上的方便。经商洽,以天原厂留在上海的机器设备售予金城银行,价款所得除发还股东外,支持天厨厂上马绰绰有余。

拿到资金,吴蕴初非常慎重,味精需要纯粮作原料,战时粮食来之不易,先要找到稳定的供货渠道。到1940年底,天厨味精厂方才在渝投产,初仅日产味精30磅,后来增加到日产250磅。

推销 故技重施风靡山城

有人曾绘图表示,地球上除了不同的气温带,还有条“辣带”。其大致由朝鲜起,经过我国华中、西北、西南的东部,再从广西、云南延伸到南亚次大陆。就中国而言,川湘两省的嗜辣者终究名列前茅,当地的人差不多刚学会拿筷子就能吃辣椒了。

陪都重庆,恰恰在这条“辣带”上。天厨厂的产品要打开销路,首先就得争取这上百万的“辣民”。

吴蕴初决定再次使出当年在上海的那一招。他这次也不惜工本,首先向陪都有名的“白玫瑰”“皇后”“凯歌归”“小洞天”等餐厅,免费赠送一批味精,供其烹饪之用。天厨味精果然名不虚传,但凡添加了此物的菜肴,味道格外鲜美,令食客大快朵颐,瞬而供不应求。

这样一来,天厨厂名声大振,门庭若市。城内的营业所前排起长队,柜台差点被家庭主妇们推倒,一时之间,满城“辣民”争嗜味精。想不到,就连一些达官贵人,也托人写条子,要求照顾购买。其时货币贬值,缺俏的味精,竟成了黑市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筹码之一。

在陪都食品博览会上,天厨厂的广告简直无处不有、无处不见。就连几岁的学童,也认熟了那蓝底白字的商标,闭上眼睛也能说出那上面画的图标。

se28831912h.jpg

△天厨味精当年的宣传册

天原、天厨两厂相继复工,吴蕴初又积极筹划天利化工厂的复工。他的目标,是利用天原厂电解食盐中得来的氢气,做成合成氨,再用氨和其余部分做硝酸。他要从轻化工业入手,问鼎重化工业,填补民族工业的空白。

鉴于吴蕴初在陪都工业界的地位和声望,国民政府特聘他为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和经济部计划委员会的委员,他还被同仁公推为中华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副理事长。

1.jpg

△时任美国副总统曾到天厨重庆工厂参观

吴蕴初有社会责任感,他为前线将士募过捐,为造驱逐机献过金,为各地受灾民众捐过款,为文教事业尽过心。因为这些可贵的义举,过了许多年后,一些重庆老市民还记得他的名字。

在重庆期间,这位立志于“实业救国”的商人,一生都在期盼和平稳定的发展空间。他交游广阔,却无心于政治。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他和王若飞共同签名发请贴,邀请工商界人士与毛泽东在桂园座谈。同时他又拒绝了蒋介石要他担任民国政府经济部长的邀请。

重生 留在重庆再获青春

抗战胜利,吴蕴初回上海,几家化工厂留下来改为分厂,照常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天厨厂划归重庆市化工局管辖。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不断改进工艺设备,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产味精54吨,至九十年代达到年产3443吨。

2009年,根据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天厨味精厂搬迁到铜梁工业园区,并更名为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厂年产味精(其中以谷氨酸为原料生产味精3000吨、以谷氨酸钠为原料分装加工生产味精5000吨)8000吨,鸡精2000吨,酱油2000吨,醋1000吨,豆瓣酱1000吨,调味品3000吨,食用菌1000吨。其产品辐射全国,老厂重新焕发青春。

u=1167605800,702524354&fm=214&gp=0.jpg

如今的天厨味精

而吴蕴初呢,1950年,他由香港乘船抵达重庆,几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这个出生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总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

据说,这位立志为寻常百姓提供美味的“味精之父”,自己在饮食上并不考究。他“通常吃饭就三两分钟,吃完了,拍屁股就走”。在成为上海滩的工商业巨子之后,他有时也会一边念叨着“别遇见熟人,别遇见熟人”,一边在路边买一串油炸臭豆腐,躲在一边大嚼。

资料来源:小故事网、重庆政协报、新疆卫视《真实纪录》、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