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渝中微信公众号消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 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从1937年11月至1946年5月,作为战时首都长达八年多,重庆的大街小巷或许都有一段与抗战有关的故事,主城的一些街道也因抗战改名甚至沿用至今。这些老地名是一把打开人们记忆的“钥匙”,每当开启,曾经可歌可泣的历史便会翻腾涌现。
△1945年8月10日《新华日报》号外。
与振奋抗战信心有关的地名
重庆民众绝不向苦难低头的坚毅决心,令世界动容,也因此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2011年,重庆抗战调研课题组首次对外公布了重庆抗战期间确切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直接伤亡32829人,灾民人数达172786人,财产损失价值法币100亿元。
战争灾难并没让重庆人民屈服,在“英雄之城”的称谓之下,重庆散发着一种传奇的气息,也因此留下一批振奋抗战信心的地名。
▷1940年1月,重庆青年合唱团高歌抗战歌曲,鼓舞人心。早期最为传唱的抗战歌曲有:《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八百壮士》、《黄河大合唱》等,每一首歌的诞生都伴随一段血泪交织的抗战史。图片来源秦风
中华路,从神仙口(现新华路与文化街交接处)到夫子池,原来由杨柳街、三教堂街、桂花街、油市街等四条繁华大街组成。1937年国府迁都重庆后改名中华路,寓意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捍卫路,位于中干道中山一路右侧,是连接北区路的通道。1941年建成,以捍卫国家之意命名。
精忠路(今李子坝正街),在现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旁,紧邻嘉陵江边。抗战时期为鼓舞人民抗日信心命名。1972年改为现名。
▷1943年,重庆入伍壮丁身体检查。前线战争紧张,需要补充大量兵员,重庆有多处新兵招募站,鼓励青年从军报国。图片来源秦风
复兴路,抗战初期,重庆市区共有三条“复兴路”:一条在两路口(两路口老街);一条在临江门附近(原名黄葛街);一条在佛图关下(佛图关到新桥的一段路)。佛图关,重庆城郊的制高点,两侧壁立,地势险峻,是扼守重庆的咽喉和西上成都的要冲。国府西迁重庆后,将佛图关改名为复兴关(建国后又改回佛图关),寓意民族团结、中华复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关内东侧石壁上提写了“挺起胸膛,竖起脊梁”八个大字,以此鼓舞国民抗日士气。市内三条同名的“复兴路”由此而来。抗战中期为避免混淆,将临江门的复兴路改为临江支路;复兴关下的复兴路改为长江路;两路口附近的复兴路仍保留,建国后此路改为两路口老街。
中兴路,较场口至南纪门一段。抗战时期,重庆人口不断增加,因这段路是连接上下半城的主要干道,人流量大,商业日渐兴隆,故得名中兴路。
与抗战胜利有关的地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而这一重大消息,重庆人提前5天就率先听闻。重庆庆祝抗战胜利的活动,从8月10日一直延续到9月3日方告结束。
除了我们熟知的解放碑外(它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重庆还有一些渴盼胜利、纪念胜利的地名。
凯旋路,1937年由重庆公路局主持修建,历时两年,以期盼抗战胜利、将士凯旋而命名。此路起于下半城玉带街,经复旦中学、东华观藏经楼,顺大梁子盘旋而上,至上半城瓷器街口现重庆中医骨科医院门前止,是贯通上下半城的主要通道。
▷当年的凯旋路石梯,现在仍在使用。图片来自网络
胜利村,捍卫路上的一条支路,连接巴教村,取盼望胜利之意。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胜利新村。
胜利路,现大溪沟街道张家花园附近的一条支路,1946年建成,以庆祝抗战胜利得名。
和平路,七星岗通远门到较场口的一段路。该路原名五福宫街、金鱼塘街、走马街。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和平路,含人民向往和平之意。现仍沿用此名,为渝中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
▷1945年9月3日重庆欢庆胜利的游行队伍。
与大轰炸相关的地名
抗战时期的重庆,被四方仰望,成为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齐名的反法西斯国际名城。这座城市,自然成为了日军的“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
在无法进行地面进攻的情况下,从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联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其地域之广泛、轰炸之频繁、死伤之惨重,罄竹难书。
与大轰炸相关的重庆地名,背后无一不代表着一段血泪史。
▷1938年2月,日机展开对重庆的第一次轰炸,出动九架飞机,在重庆郊广阳县、江北县等地投弹,炸毁房屋三幢。图为救难人员清理轰炸现场,同时抢救伤亡人员。图片来源秦风
五四路,位于解放碑附近,西起临江门,东到沧白路的一段。1939年5月3日、4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无差别大轰炸,仅5月4日这天死伤人数就达5000人以上。这也是整个重庆大轰炸中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国民政府将日军投下第一枚炸弹的道路命名为五四路。
新生市场,位于五四路和民族路之间(当时叫鸡街口),原为居民住宅,1939年被日机炸毁,重建时小商小贩在此经营百货,生意日渐兴隆,形成市场,故名新生市场。从陪都时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都是繁华热闹之地。
▷1940年8月,在日军轰炸离去后,重庆一户人家坐在门口用餐。战时生活作息被打乱,稍有不慎即生离死别。图片来源秦风
新生路(今邹容路),从大梁子(现新华路)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路口到临江门的一段路,本来是三王庙、苍坪街、天官街、柴家巷、夫子池五条繁华街道,大轰炸时全部被毁。因为这五条街道首尾相接,又是重庆最重要的商业区,后来重建,就尽可能扩宽修直,并将其合并,遂取名新生路。后来为纪念辛亥革命功臣邹容,又更名为邹容路。
红球坝,在现大溪沟街道附近、学田湾市场斜坡上的一小段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防空指挥机关。每当日军飞机即将飞临重庆上空时,防空机关便在第一时间发出空袭警报。因警报信号为红色大球,故名红球坝。
▷现在的红球坝宁静而安详。刘汪洋 摄
新丰巷,现解放西路附近。此处遭受日机轰炸,房屋全部被炸毁,住户重建家园时取“重新丰富”之意故名新丰巷。
飞机码头,菜园坝长途客车站通往长江边的一条路。1938年前后,这里是城区通往珊瑚坝飞机场的唯一通道,中国航空公司和运转站等机构设于此地而得名。
▷当年的珊瑚坝飞机场,后来变成重庆人春天放风筝的地方。图片来自网络
与国民政府相关的地名
自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后,重庆就逐渐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与抗战相关的重庆地名,就从迁都开始说起。
国府路(今人民路),从上清寺至人民大礼堂的一段路。因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在该路段232号大楼办公而得名。建国后,又以人民当家做主之意改称人民路。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在原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今三峡博物馆附近)改建而成的国民政府大楼办公。
青年路,民权路与邹容路交汇处的一段。1939年,因国民党的三青团政治活动场所青年馆设在此地而得名。
交通巷,位于上清寺向阳隧道旁的一条小巷。1937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驻此而得名。
国际村,在两路口长江路附近鹅岭正街旁,因抗战期间国府迁都重庆后,美、英、法、波兰、比利时等国大使馆设于此地而得名。
▷美国大使馆于1938年6月15日来重庆。先后在渝中区中四路(中四路小学)、李子坝正街40号、健康路1号(现急救中心)、南岸建设岗特1号(望耳楼80号和建业岗50号)、龙门浩枣子湾等地办公。图为美国大使馆位于渝中区健康路的旧址。图片来源《陪都溯踪》
时至今日,尽管抗战在重庆已成历史,但抗战时期的物质建设却留下来了,抗战时期拼搏的精神也继续推动重庆向前。在这个意义上,抗战在重庆从来没有过去,这里不仅遍布城内外的遗址名胜,而且还保留着曾经涌向这里无数中华儿女救国、建国的赤诚与渴望。正是这股精神,让中国人永远不怕跌倒,永远向前走。
原标题:抗战胜利了,这些重庆地名留了下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