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人的颅底薄如纸片,要在其上“雕刻”,需要怎样的“脑洞”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2月21日,重庆日报记者见到从北美颅底外科协会(NASBS)年会归来的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教授杨刚,日前他首创的“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让国际颅底外科大师们惊叹不已。该技术已成为国际神经外科新术式。
中国医生国际会议上亮绝活
2019年2月17日,一年一度的北美颅底外科协会(NASBS)年会在美国召开。北美颅底外科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全球最顶尖的内镜颅底专业学术组织,其每年年会不管是新技术发布、临床难题讨论,还是观摩学习,都会聚焦全球神经外科尤其是内镜颅底专业医生的目光,且加入协会门槛极高。
今年的年会,中国有5位神经外科医生受邀参加,而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杨刚副主任医师学术演讲一发布,整个会场就“炸”了。
他讲的是原位骨瓣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术后颅底重建方面的经验,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原位骨瓣”这一名称,并成为由中国人命名的神经外科新术式。
会场为什么会“炸”?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就是由北美颅底外科协会首创的,而它的新术式现在则由中国人来命名。
颅底“雕纸”神乎其技
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在30年前首创于北美,颠覆了传统的开颅手术。以前,开颅切口大、损伤大、恢复慢,而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是“内镜”手术的一种,只需经患者鼻腔开一个小孔进入颅底就能切除肿瘤,可谓重大进步。
这项技术在2000年以后逐渐引入中国,因为创伤极小,而且头面部没有任何手术切口,术后恢复快,受患者欢迎。然而它也在全球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经鼻腔开一个小孔进入颅底切除肿瘤后,这个孔怎么补?颅底对人脑的作用就好比一口锅的锅底。锅底有孔的话,锅内的水会漏,要知道颅内还装满了脑脊液呢!
几十年来,各国的医生各自想招完善“补锅”工作。可始终有10-15%的概率会发生脑脊液漏和随之而来的严重颅内感染。
做了二十几年颅底手术的杨刚就想,为什么不用“原厂原件”补呢?保留颅底被打孔的骨头,术毕再还原修补。
不是想不到,而是难做到。
目前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国际常规做法是:用高速磨钻“粉碎”局部颅底,打一个“孔”,随后再使用仪器进入颅内各个手术区域切除肿瘤。打孔部位的骨头最薄处仅1毫米,如同纸张,高速磨钻一去就成粉末了。
而杨刚却想把这块最薄处仅1毫米的骨头保留下来,完整“切开”,做完手术再还回去,可谓神乎其技。这块骨头周围就是人体的颈动脉、视神经,“切割”这块骨头如同“走钢丝”,不允许丝毫闪失。
这也是内镜颅底外科专业成立以来,从没有人在国际大会上发布过这种做法的原因。
但杨刚做到了!
国际同行为他点赞
杨刚团队目前已成功完成该手术几十例,由于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复位”,术后极少发生脑脊液漏。相关SCI文章已经和正在发表中。
杨刚21日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文献可参考。但偏偏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挑战的人!”
年会上,北美颅底外科协会会长专门挑了杨刚身边的位置坐下,对他说:“中国人聪明。”
小档案》》
杨刚,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负责卫生局科研课题两项,获院级课题一项。他所参加的课题“颅脑创伤脑氧代谢和神经电生理研究”获得2004年度重庆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数篇,参编论著一部。他曾由国家公派往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医学院及英国皇家伦敦医院交流学习。
重庆日报记者 何维
原标题:重庆医生颅底“雕纸” 获国际同行点赞 由杨刚命名的手术,成为外科新术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