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都市里的自然保护区”蜕变记
06-25 07:17:1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消息,浩浩嘉陵江流入重庆主城北碚区,横切缙云山脉。这里山水云相融,峡峰泉交汇,动植物繁盛,“缙岭云霞”名闻遐迩。缙云山脉深处,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区域之一,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2001年,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山下是重庆城区,外围是缙云山风景名胜区,“三区叠加”,在我国特大城市罕有。

“三区叠加”得天独厚,但也带来管理难题。由于得“地利”,农家乐一度无序粗放发展,私搭乱建、“蚕食”林地,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开发受限,基础设施滞后,部分原住民守着绿水青山难致富。

不能让生态宝库遭到破坏、不能延续低质量的发展模式、不能让群众困守自然保护区……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多年违建、探索生态搬迁、谋划产业升级,为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高质量发展探路。

日前,记者探访缙云山,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应拆尽拆,景观焕然一新。一年来,这个“都市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怎样的蜕变?“生态美、百姓富”如何在这里破题?

16_16_0751.jpg

▲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碚区宣传部供图

拆除多年违建为生态“减负”

位于缙云山保护区实验区的白云竹海农家乐一条街,有大小农家乐65家。过去村民在屋顶、林地上随意搭建彩钢棚,卫生环境差,与保护区优美的生态极不匹配。记者近期看到,彩钢棚已全部拆除,道路铺设一新,村容干净整洁。

林海苍茫,奇峰耸翠,缙云山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繁多。据调查,保护区现有植物246科、992属、1966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珙桐、银杉、红豆杉、桫椤等51种,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植物种基因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山下就是城区,缙云山成为重庆市民休闲旅游之地。从前由于规划滞后、多头管理,农家乐乱搭乱建导致保护区部分区域脏乱差,少数村民违规租售房屋,一些外来业主违建跑马场、酒店等经营性项目,出现蚕食林地等破坏生态行为。

基层干部介绍,过去一直想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治,但由于利益牵涉面广,担心处理不当引发矛盾,不敢斗真碰硬,客观上助长了缙云山保护区乱象。

小散乱农家乐、各类违建威胁着重庆这座“绿肺”。2018年6月5日,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直面问题、精准施策、保护自然、保障民生”方针,强力治理沉疴顽疾,启动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

首当其冲是拆除各类违建。北碚区抽调500多名干部,组成37个工作小组,全面排查保护区内2192宗建筑物,对205宗违建逐一建立整治工作台账,明确整治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逐条逐项整改销号。沙坪坝区和璧山区也排查出数十项违建。

拆除违建涉及不少业主和村民。尤其是部分村民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农家乐,逐年投入,私自搭建“长高长胖”,整治难度大。缙云山保护区内150多家农家乐普遍品质不高,包食宿一天仅一两百元,拉客杀价、利润微薄,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一些业主和村民的抵触情绪,如何实现平稳整治,考验我们的群众工作水平。”北碚区“两违”整治办副主任吕玉春说。

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北碚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制定环境保护公约,发放宣传手册数千册,召开院坝会、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现场办公解决群众问题,并组织村民和农家乐业主到莫干山等地观摩学习。

“刚开始,有的业主和群众不配合,骂娘的都有。但随着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村民们最终认识到生态破坏了对大家都没好处,拆违得以顺利进行。”吕玉春说。

在白云竹海农家乐一条街,“千竹农家”农家乐老板娘周燕告诉记者,自己花六七万元搭建的玻璃房,“拆了后,自己当初有些想法,但是环境确实到了要整治的地步。近几年,游客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档次低。希望借此机会缙云山能提档升级。”

缙云山保护区内的黛湖是稀有藻类的栖息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周边聚集了多家乡村酒店,取水、排污影响了黛湖水质。这些酒店有合法部分,但多年来逐步向周边违规扩建。为保护藻类生态系统,在保障业主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北碚区将其整体拆除,并聘请专业团队设计了黛湖湿地生态修复方案。

葵莲养心谷、九滨马术场等经营性项目侵占保护区林地、违规开发。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违建项目已全面拆除、覆土复绿。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经过有关部门和地方一年的努力,缙云山保护区内已认定的340宗违建已完成整改314宗,正在推进整改26宗。一些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矛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未发生上访事件,实现了阶段性整治目标,开启了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美、百姓富”综合提升的“后半篇文章”。

探索生态搬迁,不让村民“苦熬”

缙云山保护区内户籍人口近9000人,其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就有1100多位村民。由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控严格,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受到限制,缙云山保护区部分原住民生产生活困难,多年来信访高发。

73岁的蓝长生家住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戴家院组,因退耕还林、缺乏产业支撑,老两口靠子女赡养。“我从家走到村委会要1个小时,种地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少得可怜。”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村民想“靠山吃山”是缙云山保护区产生违建等生态破坏行为的主因,另一方面,保护区环境容量有限,大量原住民生活在保护区内既不利于生态保护,事实上也难以增收致富。

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研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重庆市制定了缙云山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指导意见。自愿进城入户的,对村民农房进行一次性补偿;自愿异地搬迁的,在保护区外围规划建房安置点。同时对搬迁户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集体林地、承包地、自留地等进行生态赎买,解决搬迁村民子女就学、社保等问题。

好政策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北碚区成立了生态搬迁工作指挥部,走访群众宣讲政策。从4月启动至6月5日,签订生态搬迁协议的核心区、缓冲区村民已达515人,占比超过96%。

“生态保护好了,大家都享受。搬出去生活方便,社保等问题也解决了,我能不支持吗?”蓝长生老人笑着说。

位于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缙云村大屋基社在森林深处,有十多户村民住在这里,交通十分不便,到最偏远的村民家中得走土路近一个小时。记者看到,已经签订搬迁协议村民正在有序拆除农房。

为解决搬迁村民就业、鼓励原住民保护生态,北碚区聘请150名当地村民担任巡山护林员,增设保护区公益岗位约300个。

大屋基社村民李星华曾违规超高超面积建房,如今领到生态补偿搬到镇上居住,违建房屋已拆除复绿,但在山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错了就改,我现在是保护区护林队队长,和村民们一起保护缙云山,有了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李星华对记者说。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仲夏时节走进缙云山,雨后云雾缭绕,高大的红豆杉、香樟蔽日成荫,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缙云山下就是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温塘峡,江边是重庆市著名的北温泉以及当地古村落金刚碑。

尽管缙云山片区资源禀赋优越,但长期以来业态较为低端,上山沿线部分区域脏乱差。重庆市在缙云山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同步谋划片区产业结构提档升级,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北碚区将缙云山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延伸到缙云山沿线范围,拆除违规广告592块,关停搬迁企业12家,铺设人行步道、栽种花卉绿植。

过去,在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大门处,农家乐揽客、小吃摊乱摆、车辆随意停放等乱象群众反映强烈。经整治,在原有建筑中新装修的咖啡厅、缙云山保护区生态展示厅开门迎客,停车场修缮一新,乱拉客、乱摆摊不见踪影。

得益于环境改善,今年3月举办的缙云山国际森林山地马拉松赛吸引了国内外5000名跑步爱好者参赛,“五一”期间缙云山景区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同比增长57.6%。

目前,重庆市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报送缙云山保护区总体规划以及缙云山生态修复、空间利用、文旅产业提升3个专项规划,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发展休闲度假、温泉康养、文化体验等生态产业,将大缙云山打造成度假公园。

北碚区负责人介绍,当地正按照“山上做减法,半山做特色,环山做加法”的思路,加快实现缙云山片区“生态美、百姓富”:

积极引进巴渝民宿公司等国有资本,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转型发展;加快推进片区棚改,改善风貌环境;

在缙云山脚下,北温泉公园正在完善旅游设施配套,连接历史文化街区的嘉陵江滨江步道正提上日程;

大缙云山环山绿色步道示范段即将动工……

“缙云山变化真大!”这是不少重庆市民的同感。

重庆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严格整治和验收标准,确保缙云山保护区内所有问题全面彻底整改到位,探索林长制等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工作。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周凯

原标题:重庆:“都市里的自然保护区”蜕变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