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人数突破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2020届的高校毕业生们更是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打乱了原本求职计划。
7月24日,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重庆行来到重庆大学,央媒记者们与重大毕业生聊起了就业。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张颖怡和央媒记者聊天
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需求比高达8:1
“今年真的太特殊了,你们就业情况究竟怎么样,线上面试顺利吗……”
当日上午,在重庆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央媒记者们与毕业生们聊起了就业的故事。
作为今年疫情影响下特殊毕业季的毕业生,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张颖怡,最终选择了扎根祖国大西北,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青年人应该有逐梦的理想和报国的信念,我希望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
张颖怡说,她从今年3月开始求职,学校的求职信息就没断过,最终她通过线上面试,入职了一家央企,将于8月份报道。
张颖怡是重庆大学优化专业设置、升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受益者,她所学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信息类专业,本科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期间,人工智能和通信专业等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让张颖怡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和竞争力。
据重庆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2019年9月-2020年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需求比高达8:1。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藏族毕业生将投身川藏线铁路建设
扎西旺拉,是重庆大学今年毕业的一名藏族学生,“我的家乡是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那里交通不发达,物流基础弱,物流服务水平低。高三的时候我尝试了人生第一次网购,苦等了十天才收到快递。”
立志于改变家乡交通不发达、物流水平低的现状,高考填报志愿时,扎西旺拉报考了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物流工程专业。“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毕业后,他签约了中铁十二局二公司,将投入到川藏线铁路建设工作,在那里,他将发挥专业所学,从事物资调配相关工作。
近几年,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大学与时俱进,优化本科专业布局,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大力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培养能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重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田毅明
“空中双选会”活动效果是去年同期2.8倍
“今年找工作挺难的。”重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田毅明说,自己去年全力准备考研,未考虑参加工作,而全国疫情爆发后,原定三月份公布的考研成绩被推迟到5月,自己成绩却不理想,又错过了秋招和春招两次校招。
田毅明一度陷入低谷,好在得到了学校的及时帮助,“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学校职就中心点对点的给我推送招聘信息,职就中心陈兰工作室的老师还跟我进行了一对一的谈心。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我逐渐找到了求职的方向和信心。”
让2020届毕业生感到幸运的是,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就业位于“六稳”“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早在2月中旬,考虑到疫情防控期间可能暂停线下招聘工作,重庆大学主动研判,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服务策略,通过多部门联动,全力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多聚并措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
疫情期间,学校及时升级就业信息网,开通网上签约功能,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就业服务不间断;设置空中宣讲专用通道,邀请上百家重点用人单位举办空中宣讲会;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辟新渠道,组织多场分层次、分类别“空中双选会”,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网上双选期间的远程实时交流。2月以来,共举办线上招聘活动433场,参会单位5024家,是去年同期的2.8倍。
2020年7月,田毅明选择留在重庆,并就职于隶属中船重工的央企海装风电。大学四年的生活,让他建立了对重庆的深厚感情:四通八达的交通,重庆人豪爽的性格,令人垂涎的美食……更重要的是,田毅明感受到重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城市。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摄影 李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