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的“暖杨”量膳坊“爱心餐厅”里,就餐客人络绎不绝,几名身着黄色背心的志愿者穿过人流,接过饭菜仔细打包好,再匆匆给出行不便的老人送去。不同于社区老年食堂只面向老年人开放,环卫工人、城管队员、外卖小哥……都能来“爱心餐厅”享受爱心健康餐、爱心减免餐、爱心慰问餐。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九龙坡区杨家坪暖杨志愿者协会入选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这家“爱心餐厅”正是协会联合爱心企业打造的,如今已运行3年多。(6月9日《重庆日报》)
当下,在外面吃饭既要吃得好又要少花钱,通常很难实现。为了省钱,一些户外劳动者往往会千方百计地压缩生活成本,本应该“好好吃饭”的他们不少时候选择了将就、应付,随便吃一点。“爱心餐厅”通过“商业+慈善+志愿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多方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让那些生活上并不宽裕的人们也可以吃得更实惠、更有品质。
当善意汇聚,才能微光成炬。“爱心餐厅”的背后,离不开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爱心企业没有钻进“钱眼”,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善待那些需要关爱的人们,爱心人士通过捐赠、认购的方式来购买“爱心餐厅”的商品,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降低了“爱心餐厅”的运营成本……“爱心餐厅”没有昙花一现,而是成功运营了好几年,实现了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有机结合。
在平凡的世界里,有很多人都在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很多时候,人们并非没有“好好吃饭”的需要和诉求,而是选择性地进行了忽略和回避。“爱心餐厅”真正做到了“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不仅切实裨益了前来吃饭的人们,也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更为关键的是,“爱心餐厅”也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隐形慈善,不仅让善意释放、温暖萦绕,也呵护了受惠者的体面与尊严,于无声处关爱和帮助了前来吃饭的人们。
对于爱心企业而言,“爱心餐厅”生动地诠释了“道义经济学”——企业追求利益固然没有原罪,却要将牟利置放在符合传统道德与商业伦理的框架之内,讲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爱心人士来说,“爱心餐厅”提供了一个参与公益的平台,为民间慈善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信任的出口。对于志愿者而言,通过“爱心餐厅”实现了助人自助,在关爱他人、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尊重、认同、愉悦等美好的心理体验,实现了快乐式参与。
不论是发放免费餐券,还是高峰时段打折,抑或是到了一定时间段后“随便吃”,将商业与慈善、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将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爱心餐厅”发现了多方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寻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结合点与平衡点,为长效化、可持续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既有助人为乐的善意,又有久久为功的技巧,“爱心餐厅”值得学习借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