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北京人艺8日发布讣告,“七一勋章”获得者、95岁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逝世,引发公众哀悼。另据人民网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此前,在3月20日由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原创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五期中,讲述了辛育龄的传奇故事。
与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6岁的辛育龄奋起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
1938年5月,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
1939年4月,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他回忆,白求恩亲自带领医疗团队赴前沿阵地。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镇定自若进行手术。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导致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手臂却被划伤,鲜血淋漓。白求恩看到此景急忙为他处理伤口。这道由白求恩亲手缝合过的伤口瘢痕,一直陪伴辛育龄走过漫长岁月。
2015年,《白求恩援华抗战的674个日夜》一书出版,辛育龄为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故事。该书作者、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马国庆在上述节目现场表示:“可以说辛老跟着白求恩的100多天,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
《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1939年7月,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年仅19岁的辛育龄已经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当时,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辛育龄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1947年7月1日,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在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东北解放后,辛育龄被任命为盛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顺利完成了医院改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分类治疗。
开展国内首例人体肺移植手术
1951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
1956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来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探索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用此方法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病人,均获成功。
为了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1979年,辛育龄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
从院长到普通大夫
1982年,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
1984年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甘当一名普通胸外科大夫。
86岁,他还在为病人手术。直到89岁那年,辛育龄在坐诊时,因腰疾再也无法站起来,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减少开支,甚至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病人。遇到危重病人,辛育龄常常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病人。
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上游新闻综合人民日报 国际在线等 图片 人民日报 国际在线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