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遇到问题,你是求解决还是求安慰?
      12-31 21:05:39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消息

      1

      有学妹问我考教师资格证的相关情况,比如考试时间、考试形式、难易程度、证书含金量等等。我一一回复了。

      突然,学妹话锋一转,说到:学姐,我感觉自己什么也不会,明年找工作好害怕啊,想着考个教师资格证,说不定到时候有用吧。

      嗯,听出来了,学妹的问题,不是打定主意要考这个证书,而是希望我能告诉她,考证有用,对找工作加分。

      可是,我也不知道证书考多了,是优势还是负担,我没办法给她想要的答案。最后,只好说,你先自己花些时间想清楚,再决定要不要考吧。

      可见,一开始就指向不明的问题,别人也很难给出可实际操作的解决办法。

      2

      前段时间我崴伤了脚,一开始没当回事,两三天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走路不协调的小跛子,走一步,疼一步。实在不能再拖了,就去医院连续敷了两天药,医生嘱咐,少走路,多卧床休息。

      敷药之后,我以为万事大吉,又生龙活虎每天来回走一个小时到办公室。不听专业人士建议的后果就是,两天后脚伤又开始复发,走路极度不协调,同学说我“脚残志坚”……

      只好又去一趟医院,刚巧还是上次的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医生一脸嫌弃地说,你这个情况没什么大碍,就是要多休息,少走路,说了又不听,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我讪讪地答道,知道了知道了,谢谢医生。回去的路上,手上拿着药,生理上、心理上的疼痛都缓解了,仿佛脚伤明天就能痊愈了似的,药还没抹,心却安定了。

      原来,我们都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习惯,拿起书就觉得自己是学霸,上了医院就觉得病会好。我们对做事形式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做事实质的重视程度。

      我在问药治病时是如此,有很多人在问方法解决问题时也是如此。说来说去,不诚心地问,只是想聊慰内心,安抚情绪,而不是真正的排忧解难。

      3

      情绪和身体一样老实,稍有不舒服,就会暴露出来,进而就需要寻求缓解方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吐槽、求助,表面看来是想问解决办法的,实际上是求安慰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人没有问问题的态度——没有事先做好充足准备,也没有列出可选方案ABC,甚至贸贸然连问题都没表达清楚,就找旁人寻找解决方案。 

      进一步的,对方提供了方案,自己也不一定做。当时觉得醍醐灌顶,事后原地踏步,该怎样还是怎样。坚持吃了两天药就觉得万事大吉,后面就草草应付。

      而且,我们提问的声音总比解决办法的声音大。当别人说你可以这样解决的时候,你又说这样好麻烦、好复杂、我没时间、我做不到。 

      最后,别人把该说的都说了,你还是觉得不过瘾,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电影《天才枪手》里,富二代情侣请求学习天才小琳帮自己代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在国际考场上作弊败露之后,他们依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可笑的是,考试这件事,怎么可以让别人来帮忙?以至,人生的这场考试能请人代劳吗?

      说白了,有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关心试卷题目,只想要正确答案;有的时候,我们也不是真心想求解问题,而是想让自己内心的焦躁有地方安放。可是,这样的自欺欺人,会有多大作用?除了当时自我麻痹,事后,生活还是一点也没有改变,依旧会陷入下一个不安全的怪圈里。 

      去医院看病,却不遵医嘱,不治标也不治本。提问题求解,却不实践思考,等于白问还浪费时间。

      4

      只要稍微愿意花点时间,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只是要安慰,就大大方方成全自己便可。吃美食、逛街、打游戏,找闺蜜哥们喝酒聊天,能排解就排解。 

      谁也没说,人生就该一直绷着,不该有脆弱低谷的时候,不该有迷茫困惑的时候。我们都是人,情绪都需要有释放的缺口。 

      但是,当我们找他人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时,最好分清楚,此刻的自己是主观情绪需要安抚,还是客观问题需要寻求解决办法。 

      希望我们是对症下药,而不是病急乱投医。

      那么,下次倾诉的时候,请先分清楚目的,再分清楚对象。       

      原标题:遇到问题,你是求解决还是求安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