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从古到今,钱币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物品。
从古老的布币刀币,到圆形方孔的铜钱铁钱。从银锭金锭,到后来的纸币。
这些钱币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历经了怎样的变化?变化背后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这枚距今近千年的宋代“九叠篆书皇宋通宝” 铜钱,以近乎惊艳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眼前,斑驳的铜锈掩饰不住虽繁复曲折却异常精美的文字,使人叹为观止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与布币
齐国“三字刀”
尽管都使用刀币,但齐国与燕国刀币在尺寸和风格上有所不同:齐国刀币较大,显得古朴厚重;而燕国刀币,则小而秀气。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大刀,以刀上的字数不一而命名,上图即为“三字刀”。
在历史上,刀币取代了最早的贝币,是当时通行的铜铸币之一。
虽然刀币在今天很少见,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刀币流行于北方地区的齐、燕、赵(今山东、河北等地)等国。
可能是由于当时那里的人们多从事渔猎,因此,他们的货币也模仿了生活中随身削刀的形状。
与之相对,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采用的货币以农具为原型,是类似“铲”的布币。
与刀币几乎同时流行的布币
宋代钱币上的书法之美
中国的货币,经过秦始皇的统一,演进至宋代,多以圆形方孔的铜钱和铁钱为主。而宋代钱币上的书法之美,一直为钱币界人士津津乐道。
在这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艺术气息的时代,钱币上的书法呈现出字体变化多、活泼的特点。
下图展示的6枚钱币,就分别使用了6种不同的字体,使原本用于流通的货币显现出一种雅致之美。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钱币上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瘦金体,崇宁初年赵佶20余岁时所写的书法,字体瘦硬,是典型的铁画银钩。书者的精力从图中这枚崇宁通宝的字里行间冲溢而出。
而到大观年间他30岁时,大概人也逐渐老成,字体圆润起来。
再往后到宣和年间,他40多岁,此时的瘦金体便暮气沉沉、了无劲道。
遗憾的是,钱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从艺术角度而言,越是丰富多彩越好,但从货币经济的角度来看,变化越少人们的经济生活就越稳定。
这正是为什么汉代五铢钱能成为经济史上最成功的钱币,而宋代钱币却只能在艺术史上留名、在经济上却意味着不稳定的原因。
中统元宝交钞:从钱到“纸”
中统元宝交钞是中统元年(1260年),元朝第一次统一全国法定货币时,印制的纸币,以丝为本位,它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
中国的币制,自五代以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处在混乱的状态之下,中统元宝交钞的出现,在币制上带来的久已需要的统一。
中统元年发行中统钞7万余锭,第二年发行近4万锭,14年后的至元十一年(1274年),逐步增加到24万锭。“如捧破釜,惟恐失坠”般的谨慎,培育了中统钞的社会信用。
然而,至元十三年(1276年),战争导致了元朝国用不足,政府只得冒险增加中统钞的发行量,中统钞的发行猛增为141万锭,政府开始滥用其辛苦建立起的信用,中统钞的币值每况愈下。
左边这张经历了近800年沧桑的元代中统元宝交钞纸币,或许见证过元代的兴盛强大,也见证了元代末期通货膨胀后国家的混乱与衰亡。右边这张纸币为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印行的至元通行宝钞,与此前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并行
原标题:钱币博物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