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远红 资料图
余勇和马云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裁缝,到重庆服装界的领头人物;从白手起家到目前拥有上亿元固定资产;从一个小小的街边裁缝店到创建全国著名商标;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成现代化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重庆段氏服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段记西服”)掌门人段远红的成长史,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靠做火锅水产批发起家的余勇后来相继创建奇火锅、白乐天两个火锅品牌,如今全国门店年营业额达数亿元。
段远红:“智能剪刀”量体裁衣仅需3秒
出生:手工作坊里的段记西服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2年后的1980年,时年17岁的段远红迈出家门,成为一名靠手艺吃饭的小裁缝,也从此开启了自己在服装领域的辉煌。
1980年,出生于裁缝世家的段远红背着一台缝纫机,从合川来到重庆。刚开始,段远红在亲戚的服装店帮忙,主要是做裤子,并且要熨烫好、挑好边、扣好锁扣眼……全套完工后才能在第二天交给客户。因为手脚麻利,别人上一天班最多做5条裤子,段远红每天要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往往能做10条。回家后,段远红还要抽空研究版型、练习打版,经常忙到凌晨才睡觉。
段远红并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不久,他就在江北大兴村租下一个只有15平方米的店面,并挂起“段记制衣”的招牌,自己当起了小裁缝兼小老板。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过了2年。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物资越来越丰富,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从沿海到内地,服装也开始出现多样化,一款新式西服出现不久,就会在市面上流行起来。段远红凭借自己精湛的手艺,制作的西服受到很多人追捧,常常供不应求。
段远红清楚地记得,因改革开放的原因,当时广东沿海的服装技术比较先进,布料也比较新潮。1985年,他去广州学习了一年后,进了4匹布料回重庆,想试一下有没有市场。那时候还没有快递这一说,段远红只有靠自己扛。一匹布料有60斤重,段远红带着整整240斤布料,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家时,肩膀上已被磨得血渍斑斑。
顾不上伤口的疼痛,段远红开始打版、制作西服。功夫不负有心人,新款西服刚一推出,就受到了顾客追捧。段远红又不断寻找新的布料,开发新的款式。那一年,段远红挣了整整200万元,拿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于是开始在解放碑等繁华地带设分店,每个店每月的利润至少一二十万元。
成长:跻身重庆名牌服饰行列
服装生意蒸蒸日上,但段远红并未止步不前。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86年。在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日后命运的人。这人姓张,是广东一家服装公司的高级技师。张师傅到重庆旅游,好学的段远红闻讯后准备拜张师傅为师。张师傅正想到日本发展,他对段远红说:“中国内地的服装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意大利、德国、日本的技术最好,不如跟我到国外去淘金。”于是,段远红跟着张师傅前往日本学习。
除了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量外,每晚回到住处后,段远红还会再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在脑海中过一遍,不愿遗漏每一处细节。
在为期两年的学习中,段远红除了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技艺更加精湛外,也学到了很多企业管理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这次的求学经历,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段远红决定,回国后一定要“大干一场”。
1988年,段远红回国后开创了“段记西服”品牌,很快跻身重庆名牌服饰行列。10年后的1998年,重庆段氏服饰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段远红投入近20年辛苦赚来的上千万元,在渝北建设新厂。
壮大:“智能剪刀”3秒量体裁衣
2012年,段远红和段记西服又迎来了关键期。在这一年,段记西服正式向全国进军。从2015年开始,段记西服又开始了现代化、自动化改造。
2017年,段记西服与德国柏林大学合作开发一套3D建模系统,用了1650万名消费者的身体数据,加上段远红37年量体裁衣的经验,构建了一个3D模型;并把大数据与人体结合起来,再将体型与版型结合,把版型与3D模型对接起来,让消费者输入数据后,自己就能看到衣服上身的效果。据了解,这套系统对同一个人的身高可分析出八种体型,而八种体型又有细微差别,做出的服装版型可达135万个。
2018年,段记西服又搭建其智能化平台——“云之家”,实现量体、建模、设计选款、试衣搭配、打板裁剪等服装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该平台不仅能满足市民个性化定制需求,也将大大提高企业效率和降低成本。
而得益于大数据、智能化的应用,段记西服如今完成一套定制服装的量体,最快仅需3秒钟,并在量体次日就可拿到个性定制的服装,而以往定制一套西服要30天左右。“利用我们这套系统,就可以实现‘一人一版、一人一款’的个性定制。”段远红告诉记者,“这个3D人体数据测量机器拥有56项国家专利,是基于段记西服30多年定制服装制作过程中,所累积的1650万个人体大数据而打造的。”
前景:智能化让生产效率至少提高一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近年来,定制服装也渐成趋势。段远红告诉记者,由于更为合身得体、更具个性,也减少了原材料浪费,目前定制服装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占整个服装消费市场的比例已接近20%。而重庆目前的定制服装消费占比才5%左右,相比于本地每年200亿元的服装消费市场,可谓前景广阔。
“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一款APP,消费者可以实现线上试衣定制。”段远红介绍,该款APP原理与3D量体机类似,消费者只需一部手机,就可完成量体到选料、定款等步骤,基本不用再跑实体店。
段远红透露,3D量体机和线上APP是公司联手美国和韩国的两家公司一起打造的。其中,韩国企业负责虚拟现实部分的研发;美国公司提供硬件设备支撑;而“段记”则负责提供底层数据,这也是他们30多年来积累的优势。
段记西服生产经理罗豪介绍,近年来,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就这样,依托智能化和大数据,段记西服实现了对传统制衣业的改造升级,年产值上亿元。智能化的推进不仅让公司的整体生产力提升了一倍以上,而且还降低了成本。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智能化或将成为重庆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余勇:一口锅里“烫”出上亿身家,马云赞他“高手在民间”
卖毛肚成为首批10万元户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家连温饱都不能保证。吃鸡蛋都算得上是奢侈品,吃到后要高兴好多天。”余勇向记者讲述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苦日子时,依然感慨良多。不过好运很快降临,改革开放后,作为首批下海的个体户,余勇做起了毛肚等水产批发。1985年,余勇成为了第一批万元户。
在那个路边卖香烟也能成百万富翁的年代,余勇拿下了第一批四川省内外长途贩运的正式执照,成了远近闻名的10万元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余勇已经小有积蓄,给自己在解放碑买了套房外,还剩下20多万的存款。“虽然有钱了,但没什么社会地位,别人一说就是,‘哎,那个卖毛肚的’。”余勇说,他想改变,梦想成为真正的公司老板。1992年,政策进一步放开,允许私人成立公司。余勇便相继成立了第一批快递公司、广告公司、经纪人公司、装饰公司……
开火锅店从“三拖一”开始
由于对自己涉足的这些行业缺乏了解,加上受大环境影响,余勇第一批开的数家公司,在3年的时间里相继倒闭。之前的存款一扫而光,还欠下了不少外债,他不得不远走杭州打工还债。
在外地的几年时间里,余勇不断在进行反思,认为自己应该做自己熟悉的行业。余勇介绍,1997年,他在大坪医院对面开了一家仅有7张桌子的小火锅店,取其谐音命名为“奇火锅”,价格体系是传统“三拖一”(即荤菜3元素菜1元),一个月能卖18万元。
余勇介绍,当初重庆的火锅店并不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升级,只要味道好的火锅店生意普遍火爆,这带动着整个火锅行业飞速发展。2001年,重庆市火锅协会成立,拉开了重庆火锅品牌加盟向外扩张步伐。截至2006年底,已有超过70%的成都火锅品牌被重庆品牌收编。
企业搭上资本快车迅速扩张
面对竞争激烈的重庆火锅,有了一定积累的奇火锅也在寻找新的起点。当年,他们作了一个当时看来很大胆的决定。奇火锅总裁、余勇的老婆谢莉代表奇火锅参加了2008年央视举办的“赢在中国”创业大赛,并抱回了全国总冠军。一时间,谢莉成为许多人的偶像,女性创业的标杆。在这过程中,谢莉也与马云等评委结下缘分。
“2010年,马云曾带高管团队到奇火锅解放碑银座店探望徒弟,还一起合影留念。”余勇拿出一张和马云的合影告诉记者,“当时,我们一起烫了火锅,他对重庆火锅评价很高,说喜欢这种麻辣味道。我还提到之前开快递公司时的趣事,马总还对他的高管说:看到没,高手在民间。”余勇笑称,结果没过几年,马云的菜鸟物流便风生水起了,想必马云早已看到快递行业蕴藏的商机。
奇火锅很快搭上资本的快车,在正规化、品牌化上深耕不断,奇火锅进入高速发展期,高峰时发展至400多家门店。
未来 将启动全球战略
在奇火锅一路狂奔的路上,余勇却悄然转身,并在2014年开始做起了白乐天火锅品牌。
“我的目标是将品牌做上市。”余勇说,如今火锅的竞争早就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产品、文化、经营、产业链等全方位比拼。“之前资本并不太关注餐饮,但随市值近千亿的海底捞上市,也给品牌火锅带来了许多机会。”余勇称,如今政府正提倡文商旅城融合发展,这也是白乐天发展的方向,坚持传统火锅文化,保证菜品、锅底品质,守住餐饮的健康底线,做一个有传承精神的品牌。另一方面,白乐天也会不断追求进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白乐天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商标注册,并拿到了商标专利证书,对白乐天相关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对于未来,余勇很有信心,他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到白乐天全球战略中,共谋改革开放的春天。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首席记者 郑三波 记者 侯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