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茅台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两个熟悉的句式,已经接入到了鞋子行业:球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
简单地说,就是“鞋穿不炒”。
这可不是鞋类消费者之间的调侃,而是球鞋厂家和销售渠道APP郑重其事的“规劝”。
房子天生具有投资属性,这是可以理解的。茅台是典型的消费品,由于市场需求实在太大,供应端产出所限,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中间商可以囤货炒作赚差价,其也一跃成为带有金融属性的消费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茅台的生产受制于当地土质、水质、温度等天然环境因素。但鞋子为什么能“炒”起来?
目前市场上,某品牌的限量款球鞋,“鞋狗”购买价已经超出官方标价六七倍;溢价最少的球鞋,也高出官方标价一倍。
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鞋子难道会像房子升值?鞋子难道会像茅台存成“年份”?事实上,在90后与00后的消费群体中,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能买到,就是赚到,能穿上,就是牛掰。
这类“炒鞋”到底是如何形成炒作闭环的呢?
一般来说,先是品牌方设计出款式,用球星等名人代言出街,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认知,撩拨起购买欲,形成购买势能后,再宣布限量发售。
品牌方推出产品,一般是预定方式销售,但这种预定,会大量被中间商或者黄牛截胡,然后再转手溢价卖到消费者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能形成炒作氛围,主要是三个因素构成。
一是设计。这类鞋子,设计确实与众不同,穿出来的感受会激发年轻消费者的多巴胺。类似于王思聪这种挑剔的主,买到都要晒一下。
二是IP加持。这类鞋子,本身是知名品牌,自带IP属性,在推出之际,再用名人加持,通过粉丝渠道传播,可以快速形成购买期待。
三是限量。设计牛掰,做工精良,如果全渠道大面积推广,那么营销费用、渠道费用、资金周转等费用是巨大的。通过集聚消费势能的方式,限量销售,可以帮助品牌方快速完成销售,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本质上,其实品牌方玩儿的就是饥饿营销,只不过,在鞋子这种看起来很大众的消费品中,被中间商炒作到数倍的价格,实在有点不可思议。从纯粹的市场来说,无论如何炒作,既然有需求,就让黄牛、渠道商去当那只市场的手好了。
当然,这类饥饿营销的负效应在于,中间商会对品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忠诚度构成伤害。这就需要品牌厂商,不仅对限量的“量”要有准确的把握,不能将消费者饿得太厉害;同时,也要对质量的“质”要持续不断地得到保证,甚至升级。
如果有一天,某种“炒鞋”突然砸在黄牛或中间商手中,那么也不用奇怪,说明消费者被“炒鞋”饿坏了身子。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