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摆105天,失去了春节档、失去了五一档之后,电影院终于被允许复工。
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
消息一出,大家都乐开了花。憋了3个多月,终于能坐进影院享受大银幕了!
此前,自3月16日起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福建等地部分影院曾短暂复工营业。不过随着电影局的一声令下,复工影院又进入了“冬眠期”。
如今国务院发布《意见》,意味着全国电影院真正大面积复工在即。
电影院终于可以限流开张
事实上,早在2月23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就发布了《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的建议》,对于电影院复工标准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随后,各地纷纷发布《复工防疫指引》。比如,2月26日北京市电影局就联合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1.0版)》,对于电影放映场所复工复映和影视剧组复工,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件要求,在复映初期一定时间内(由市电影局视情况明确具体时间),按隔排隔座售票。售票处实行观众信息登记制(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观影影片及放映时间、影厅号和座位号)。
复映后,洗手间等场所应配备洗手液或消毒用品,公共区域每天消毒不少于8次,每个影厅每部影片放映结束后须彻底消毒一次,并进行通风。
从国字头行业协会到地方电影局,再到国务院,电影院复工终于有了明确的信号。
复工、喊停、复工,这一次是真的
尽管从3月16日起就有影院陆续复工,但很快被喊停。即使上一次短暂的复工,也因为没有新片供应,加之疫情阴霾尚未消散,大多数观众都还没有做好进入影院的准备,所以复工的那几天,票房、上座率都极其惨淡。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上一次短暂的复工,每日全国总票房基本上徘徊在两三万之间。即便是情况较好的3月27日,总票房也才11万,全国只有3982个人走进影院。
虽然复工,但全国总票房不如以往一家电影院的票房,有些影院甚至一天都卖不出一张电影票。这样的票房收入,很难维持影院的日常开销,影院开放也只是在空耗成本。
因为影院重新开张,意味着除了房租,还将面临员工薪资、水电、消杀等多项成本的增加。
在经过上一次十来天的试运营之后,一些受访影院经理坦言:“不复工难,复工之后才发现更难!”所以,上次国家电影局叫停复工影院,其实对于影院和全国票房来说,影响并不大。
但是此次复工情况不同。疫情已经得到了基本控制,国务院下发《意见》,即代表电影院大面积复工指日可待,相信距离院线复苏,应该不会太远了。
拯救院线,从重新开张开始
自1月24日,全国电影院关停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拯救院线”的声浪逐渐高涨,毕竟实体影院的存亡直接关系到整个院线电影市场的兴衰。
停摆105天,影院几乎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但房租不能断缴,员工工资还得照常支付,物业管理、放映设备的维护,影院面临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的《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的建议》,影院复业前需对空调新风系统进行整体清洁消毒,影院引导观众自备或购买3D眼镜观影,影院必须配置专业3D眼镜清洁消毒设备,而且还对放映设备、放映间温度、湿度等提出具体要求。
影院重新开张,是行业所愿,但此前曾遭到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和抵制,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现在已经到了电影院复工的时候了吗?”“复工也没新电影上呀!还是等等吧!安全第一”“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电影院真是一人感染全院升天”……
“我认为,在未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观众不会想去电影院。也许要到6月或8月,观众才会回来。”谈到“影院复工”时,著名导演贾樟柯曾这样悲观地表示,“我有看到,由于上半年没有收入,很多电影公司将无法生存。对很多电影人来说,上半年的业务是他们收入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来源。”
影院作为人流量大又密闭的公共活动空间,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在广大观众眼中无异于“传染高发场所”。即便影院采取措施,也很难让观众放下心来。
但是如今,国务院下发《意见》,随着影院陆续开张,开张和防疫或许都成为常态化,这样的情况下,观众们或许也可以放下心里负担,尝试着走进影院了。
在长久的停业时间里,不少影院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推出优惠的观影套票的形式,提前预售进行“自救”,刺激观众提前“囤票”。
而中影发行公司也跟版权方协商决定,推出公益影片,将原分账比例由43%:57%调整到0%:100%,用行动给影院“减负”。
一方面是中影和版权方的慷慨协助,一边是影院自身的积极自救,再加上各地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相信影视行业重新走向正规,指日可待。
当然,疫情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有目共睹,这就需要在影院开张之后,用下半年的时间来进行逐步修复了。
综合腾讯财经、新浪财经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