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正文
重庆小面纪录片《小面寻源》本周央视10套两集联播
06-10 16:10:27 来源:上游新闻

继几年前《嘿!小面》登陆央视后,我市又一小面纪录片《小面寻源》又将亮相央视。10日,《小面寻源》导演曾磊团队接受了上游新闻记者独家采访,历时两年多时间制作的《小面寻源》纪录片,将于6月13、14两天21点53分,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与观众见面。

2013年11月,《嘿!小面》在央视播出后,全国各地甚至全球都掀起了一股重庆小面热,无论是影视名人还是青年才俊,纷纷前来重庆学习小面,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打着重庆小面旗号的面馆。被称为面痴的网红123台灯,也因这部纪录片被大江南北面友所熟知。

当年,《嘿!小面》也获得了央视年度最佳收视奖和年度最佳纪录片奖。值得一提的是,《嘿!小面》的导演及拍摄团队,全部都是重庆人。制片人曾磊,在重庆电视台一直从事纪录片工作,参与制作了不少有影响的纪录片,比如三峡移民、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录片。不过,让很多人关注他的,还是因为美食,因为《嘿!小面》。

此次即将登陆央视的《小面寻源》,全部由当年的《嘿!小面》拍摄团队原班人马拍摄。曾磊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经过他们对市场的调查,发现很多重庆小面其实发源于家庭,重庆小面不仅仅是重庆知名的市井美食,它也有很精致、讲究的一面,而这才是重庆小面的灵魂。

如果说《嘿!小面》反映了重庆大众特色美食,那么,这部《小面寻源》则可以算是《嘿!小面》的升级版,它更多的赋予了重庆小面人文故事,技艺传承及精耕细作的匠人精神灵魂。

通过对小面源头的寻找,执行编导何文健称,他们发现,凡是精致、讲究的小面,都是从家族生意做起来的。因此在《小面寻源》里面,除了小面,还有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人文和家庭。

美食在民间,民间技艺,往往是美食产生的深厚土壤。何文健称,通过对这些小面从业者的采访、拍摄,他们看到了重庆小面从业者不盲目追逐利益、追求独特口味和精致食材的匠人精神。

荣昌铺盖面,是全国面食中形态最大的一种面食。这种铺盖面最早源于川东民俗,因形状宽大而得名,不论做工还是口味,都相当讲究。还有位于北碚的北泉手工挂面,这个挂面的制作非常讲究,仅制作就有12道工序,加入了香油等佐料,特别是对面团的揉搓及对盐比例的控制,都有独特的技艺,这个手工挂面还有空心的,价格最高的100多元一斤,在当地非常有名。

在《嘿!小面》中,网红“123台灯”(本名李杰平)作为一个重庆小面吃货,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全国各地的网友认识了他。可以说,一部《嘿!小面》让重庆小面火了,促进了重庆小面的全面发展升级。李杰平也红了,几年来,全国各地乃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上万名面友纷纷来渝和他以面会友,学习交流重庆小面的做法,他成了重庆小面名副其实的“代言人”。

5年后,当又一部重庆小面纪录片《小面寻源》再次出现在央视时,“123台灯”依然是串联上下集内容的灵魂人物。所不同的是,现在的“123台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网红,面痴,而是变身为重庆小面的从业者之一,如今,“123台灯”的面馆已经开了21家

对于自己再次登上央视,向全球观众展现重庆小面魅力,李杰平非常高兴。他说,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观众面前推广重庆小面,是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事,他愿意与所有热爱重庆小面的人士一起,共同推动重庆小面行业健康发展。

上游新闻记者 徐菊 邹飞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