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观剧NO.69
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吃饭是个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不是吃饭问题。”
这段slogan在揭示作品主题的同时,也极富汉语特有的意趣。绕口令一样的文字游戏,让人倾向于相信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会是部有趣的作品。当然,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在舞台得以证明。
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首次来渝巡演,笑中带泪、滑稽而不俗气的呈现赢得了山城观众点赞。讨论这部作品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陈奂生。
只要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稍有了解,就一定不会对陈奂生陌生。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是反思派文学代表作家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1980年代,高晓声堪称中国小说界的一位顶流,曾凭借《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连续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上城》更是入选了中国作协公布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40部小说”名单。
高晓声笔下,农民陈奂生经历了上城、转业、包产、出国等一系列事件,他有着中国农民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难以忽视的“劣根性”。
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便来自于这一经典文学形象,但剧情内容却和小说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延续了原著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特征。这个作品由高晓声家乡江苏的常州滑稽剧团创排,问世以来曾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等,堪称一部新时代的舞台佳作。
此次来渝巡演也是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首次与山城观众见面。对于山城观众来说,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滑稽剧并不多见,就记者目力所及,近三年来渝公演的滑稽剧仅有苏州滑稽剧团的《顾家姆妈》,“三度梅”得主顾芗在剧中诠释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感人至深,令人笑中带泪。
笑中带泪是不是优秀滑稽剧的共性?至少“说唱并重、悲喜交融”正是常州滑稽戏的艺术特征,《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演出效果。全剧共讲述了1970年、1978年、1986年、2006年、2018年5个年代的故事,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涵盖了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围绕“漏斗户”陈奂生和他的三个子女在有关土地、粮食、吃饭问题所发生的故事。
舞台上从晚年的陈奂生切入,不同年代的剧情则通过不断闪回的形式展开,剧情的讽刺与冲突悲喜交融,观众边看边笑,也在观剧的同时跟随主创对“吃饭”这个司空见惯却很少有艺术表现的问题展开了思考。因为有了思考,这部戏也从气质上对传统的滑稽戏有了提升。它让观众看到,通过滑稽戏这种艺术形式去表达厚重的现实题材,同样可以深刻而不俗气。
原本以为重庆巡演会遇冷,实际上《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上座率比预期好了不少。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秦女士感慨,剧本相当成功,能从演出看到不少自己成长中的影子,有一种真实的历史还原。同时,陈奂生的扮演者也值得点赞,两小时的演出他始终在场,一场到底没有下场的时候,这种强度的演出对任何一个演员都堪称巨大挑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文字/视频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